看到这个话题,我心里充满了心酸,因为从小到大家里就很贫穷。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吃不饱穿不暖。
可我有一颗上进的心,每天认真地读书学习,有闲暇时,还要帮家里人分担一些家务活,即使这样也没有打消我上学的积极性。
一路走来,我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是相当的独立。也许那些同龄人已经过早地走向社会,可是我却从没有打消上学的念头。
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早上,我需要带一些馒头做早餐,那时不像现在物质条件这么丰裕。父亲每次去磨面时,都要尽可能的多打出些面粉来,分为头茬面和二茬面,到最后就是黑乎乎的面粉了,然后父亲总会把白面粉和黑面粉搅在一起给我们做面条和馒头,剩下的麦麸是留给猪吃的。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能吃上白馒头和白包子。
记得每次到学校时看到别的孩子手上拿的白面馒头,我就感觉很羡慕。而我吃的却总是黑乎乎的家伙,就像孙少平吃的“黑非洲”一样。我想肯定是人家家庭条件好的缘故吧。这也许就是我最朦胧的贫富观念吧。
记得上初中时,家庭条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每天早上肚子饿的呱呱叫,看到别的同学拿着爸妈给的零花钱到学校门口买油饼子吃,我就馋的流口水。一个礼拜能吃上一两次油饼子就是我最大的奢侈了。这让我感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真幸福。可是我从没有抱怨过。
就像邻居一位爷爷说的,这孩子长大以后很懂事,知道天高地厚。
到了城里上高中后,同学们来自四乡八镇,这时的贫富差距可谓相当的明显。有的同学天天在街上买着吃,而我只能从家里带米面油盐酱醋自己做着吃。人家每天早上挑着花样买早餐吃,而我只能啃馒头。就连学校的校服、课本等,我都没钱买。只能到废品收购站买旧书用。
后来到了大学,同学们更是来自五湖四海,那时的贫富差距可以说一目了然。从穿着用度,到饮食起居,从出行到交女友,各种花销,对于条件好的同学来说,不在话下,有时可以说是一掷千金。可是我只能省吃俭用,换洗的衣服也没几件,不敢出去吃,不敢交友,更不敢交女友。
走向社会后,贫富差距你不但会看得清,而且体会也相当深刻。
有的人一毕业,老老实实投简历,找工作,从底层开始做起,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攒到钱买房子买车子。可是没多久,我就发现有的同学人家就有了车有了房,还娶了个漂亮媳妇。
当我没日没夜拼命加班,想攒钱买车,纠结着买什么牌子的车实惠耐用时,发现同学已经换了N辆车了,现在在比较宝马和奔驰或保时捷。
当我在跟中介和房东讨价还价,为了几百块钱的房租争得面红耳赤时,发现早已有很多同龄人不但在城市里买了房,而且有的还不止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