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看李振西老师的书。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读的时候我沉浸在李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纯洁美的故事里,时而流泪,时而深思。
他说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这才是爱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充满功利心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这种爱发自肺腑,无微不至,不由自主。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一起摔跤,斗鸡,吃火锅,唱歌,一起爬山,一起在泥泞的路上嬉戏耍闹……当然,李老师的付出学生们都能感受到的。这么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被感动的,所以他生病了,他的妹妹生病了,孩子们都有秘密的行动去爱他,去让他感受教师这份职业带给李老师自己的那一种幸福感。
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封封信件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艰辛劳动所换来的报酬,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丰厚的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的学生家长真诚地对李老师说,你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而李老师也真诚的说,那是你们的孩子,对我太好了,这就是相互爱的结果。
很多教育者认为,所谓教育就是把学生当做一个空荡荡的容器,我们这些教师就是往这些容器里装高尚的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其实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有更多的是我们老师值得学习的。也许学历,阅历,经历,使我们变得成熟,同时也冷漠了。
对于那些本身就有高尚品德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扶持,引导,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成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些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李老师和学生的通信中有对生活的鼓励,有对学习的指导,每一次我们看到他通信最后的落款都是你的朋友,李镇西。他发自肺腑的将自己和学生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关系。
在转化后进生的指导思想过程中。他说所谓的素质教育,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那么这种教育就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他要求让后进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朋友般的依恋之情,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帮他们树立起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别让成为一个好人愿望的火花熄灭。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同时后进生的转化又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犯错,认错,犯错,又犯错,又认错,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一起进步。
对于后进生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惟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这样就类似我们看一朵花,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根据这些孩子的爱好和个性,引导他们或多或少的学点知识,引导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在教育后进生的时候时刻有一个信念:天赋,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个方面,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
在后进生的原因分析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的行为不当,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以及在学校里面受到教师的歧视,教学的失误,多次尝试失败,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学生变成后进生。他们在学习方面反应比别人稍微迟缓一些。这些学生我们把它称之为后进,学生其实这种后进学生无非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
李老师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非常科学,民主,个性,通过写家校联系本,让愿意帮助后进学生的学生,将当天的表现写在联系本上给自己的家人看。
给这些缺乏爱的孩子填写报喜单,他还会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我们可曾想到一个孩子跟自己的老师出去玩,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事儿啊。
让这些学生每天写“每日九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了吗?上课开小差了吗?今天学习上提出问题,了吗?功课复习预习了吗?今天有不文明的事儿吗?今天说过脏话吗?有没有战胜自己的弱点,有没有进步?有没有遗憾?通过写灵魂的搏斗引导后进生,写出自己战胜自己,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我觉得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写作文表扬后进生,并在班上大张旗鼓的朗读或章切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
在他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万同的转变,看到了宁玮的善良在她一生挫折不断,却从不放弃自己的品质。
李老师说: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尤其是对后进生,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失败和屈辱,是我们的教育给他唯一的馈赠。
看完,手记一二,忍不住泪光闪烁。伟大的教育,伟岸的老师。致敬用心做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