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延续了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前作《边境杀手》的路线,继续探讨同一个问题:人类情感如何与理智并存。
丹尼斯·维伦纽瓦算是中国影迷的老朋友,2016年他的《边境杀手》就曾在中国上映。2017年的《降临》更是将大量中国元素融入到他的故事当中,无论是影片原著作者、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还是片中力挽狂澜的商将军,抑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七文,都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这一点值得中国观众的尊重。
本文对影片进行了一点叙事和主题上的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1 三个露易丝
影片原著名为《你一生的故事》,顾名思义,小说是露易丝对自己的女儿汉娜讲述的故事。整个故事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与第二人称的结合,且这一超前的叙事手法打破了大多数读者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念,在故事中穿插叙述过去、未来与现在的情节,令初读小说的读者颇为困惑。
这一叙述手法不光对于读者是个挑战,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也是个挑战。为得到对原作精髓的呈现,影片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故事时间在电影中的展开,导演选择的做法是充分利用“闪前”。
可以这么说,影片中所有关于汉娜和她母亲的部分都是“闪前”。与“闪回”不同,“闪前”将故事中未来发生的某些情节提前穿插到对现在情节的叙述中来。与一般的“闪前”也不同,本片故事中的人物(即露易丝)能够意识到“闪前”的存在。换个说法,“闪前”就是对露易丝未来记忆的呈现,通过这一手段,影片深入到露易丝的主观世界中去。
更准确的来说,影片主要讲述的并不是“你一生的故事”,而是“你一生的故事的开始”。整体上,《降临》的故事时间是这么一个架构:现在的露易丝回首往事,向尚未出生的女儿解释过去的自己是如何预知未来汉娜的命运的。
所谓“现在的露易丝”,是指“贝壳”离开地球后,与自己的丈夫伊恩·康纳利共同生活的露易丝,原著小说在末尾明确指明了这一点。
关于这一段时间,作者仅仅讲述了一个情节:结婚两年后的伊恩问露易丝——你想要个孩子吗?这一情节是露易丝命运的关键节点,也是理解整个故事的重要坐标。
此时的露易丝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她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这个孩子?”。“要”意味着接受未来的安排并承担后果,“不要”则意味着回避和改变未来。
拓展开来,这实质上是个重大的哲学论题,关于此点,为节省篇幅,笔者先不做前瞻性的评论。在此引用小说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有可能预先知道未来的事吗?不是猜测,而是真真切切的知道,百分之百的确定,而且知道每一个细节。这可能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喜欢把它跟一个寓言联系在一起。这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这个人手持放大镜,翻动薄薄的纸页,翻到记载她生平事迹的地方……根据书中的记录,她会在一匹名叫五月魔鬼的赛马上下一百元赌注,然后赢回二十倍。她也想过,就按书上说的做。可她是个反叛型,偏要下定决心,什么马都不赌。悖论于是产生……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不管这部书里说她会做什么,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做出其他举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如何统一起来?……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矛盾,岁月之书这种著作便不可能存在,逻辑上不可能。要不然还可以大方点:岁月之书可以存在,只要它不被读者读到……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但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谢天谢地,露易丝选择了“另一种情况”,接受了未来的安排,否则整个故事就难以收尾,苦心经营的叙事线也就崩了,影片主题也会被转移。从故事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是最佳的选择。对此后文会作进一步探讨。
“过去的露易丝”是指影片的开端,“贝壳”降临地球时的露易丝,这个露易丝参与了七肢桶语言的翻译工作,并利用习得的预知能力成功挽回战争危机,在此过程中与物理学家伊恩相爱。这个露易丝也是片中着墨最多的那个角色。
“未来的露易丝”是指女儿出生后,见证了女儿成长历程和最终结局的露易丝。她也是在“闪前”中出现的那个露易丝。
在明晰了整个故事的时间架构和“三个露易丝”的区别后,观众就不会在这个时间迷宫中迷路了,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影片的结构和主题提供了可能。
2 故事原型与神话传说
语言学,尤其是“萨丕尔假说”想必是本片引起最多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很大程度上,这要考虑到影片原作小说作者姜峯楠的创作主题,在《你一生的故事》之前,他便已经开始关注语言学,这一思考表现在他的另一部短篇《巴别塔》中。
《圣经》中关于巴别塔的记录,被视为西方语言学的源头。最初的人类使用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古巴比伦附近的示拿兴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造通天塔的计划半途而废,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了解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临》是由巴别塔衍生出来的故事。片中,“贝壳”在地球上选取十二个地点着陆,将“天书”分成十二部分赠予人类,其目的正如露易丝所说——“除了这样,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人类破天荒的合作一次?”
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人类早已忘记其先辈凝聚全人类的力量兴建通天塔的梦想,上帝利用语言离间人类,将“隔阂的意识”深深烙在了人类的本性之中。
在片中作为“神”而存在的七肢桶出于某种目的“降临”地球,试图利用语言来改造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将“整体的意识”再次烙进人类本性之中,弥合人类分崩离析的世界。
在了解了本片故事的原型之后,观众就不难理解为何作者选择露易丝这一女性形象作为人类的代表与外星来客进行沟通了。
生殖崇拜贯穿人类早期历史,有关女神的传说和偶像比比皆是。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创世女神女娲抟土造人、开世造物的描述,希腊有大地之母盖亚创世之初孕育众神的传说,还有象征丰收、爱情、性欲、婚姻与美的女神形象维纳斯,基督教则有救世主耶稣生母玛利亚受神感召怀孕的故事。
女性作为繁衍生息的象征,本身代表了人类的命运。在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第一次接触的象征性时刻,还有谁能比露易丝更能代表人类呢?
在分析故事的具体情节之前,观众必须考虑到其中可能涵盖的人类历史与文化底蕴。
3 观照自身的窗口
开场蒙太奇的第一个镜头,由上向下纵摇,扫过天花板,停在露易丝家中一面宽阔的落地窗前,窗外是开阔的湖面和天空。这扇落地窗作为一个特定意象,在片中反复出现。此外,这里镜头的运动是也是一个片中反复出现的固定模式——由上向下的纵摇,由仰望到平视。
落地窗背后有什么深意?如果仔细观察,观众会发现落地窗与“贝壳”内视镜的明显形似与内在关联。透过矩形透明的视镜,可以看到雾气中的七肢桶;透过矩形玻璃落地窗,可以看到开阔的湖面。露易丝便经常站在窗前凝视外面的景色。
湖面,开阔的湖面,由无数条径流汇聚而成的湖面,记忆之湖。
“学会七肢桶语言B之后,有关未来的记忆好像巨大的拼图游戏的拼板,一块块拼合起来。他们并不依次而来,按顺序拼接,但不久便组合成为长达五十年的记忆……”
“……有时我也会被语言B完全支配,这种时刻,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一瞥间五十年诸般纷纭并发眼底,我的余生尽在其中。还有,你的一生。”
窗外的湖面,暗示了露易丝脑海中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记忆汇聚而成的记忆之湖,她一生的命运便这样在自己眼前展开。更深入的说,这面湖代表的不光是露易丝的过去与未来,更是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影片通过这扇窗口,勾勒出人类命运的图景。
再说那个由仰望到平视的镜头运动。
人类仰望的时候会看到什么?壮丽的星空和它背后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对宇宙,人类的思考最终总是落脚到人类自身——人类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他们会发问,自己的存在有何意义,其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星空、视镜与落地窗,都代表了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人类看到了什么?表面上是宇宙、七肢桶与湖面,实质上人类看到的是自己的本质。受限于思维模式,人类永远只能从自身出发来认识与思考这个世界,宇宙对于人类有何意义?七肢桶对于人类有何意义?未来对于人类有何意义?
这一镜头运动将宇宙与人类的未来联系到了一起,促使观众思考,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在无尽的时空面前,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4 理智与情感
看过《边境杀手》的观众会发现其与《降临》在主题上的种种关联。
两部影片同样都是以一个单身女性作为主角,讲述她们面对超出个体范畴的未知领域的应对方式。
《边境杀手》中,FBI探员凯特心怀惩奸除恶的正义理想,加入特种部队的行动小组,来到美墨边界的一块灰色地带。那里是毒贩和杀手的天堂,他们在此交易火并,视法律为无物。行动小组的目的是铲除当地最大的毒枭和黑帮头目。
期间,凯特发现了小组的战略顾问亚利桑德罗的秘密。亚利桑德罗曾经是卧底在毒枭身边的前任特工,为完成任务他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此次他以本地另一黑帮成员的身份前来,铲除其帮派的对手。由于目的一致,美国政府决定与亚利桑德罗合作,送他穿越边界去刺杀毒枭。凯特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难以接受游走于法律之外的刺杀行动,难以接受亚利桑德罗冷血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她一贯的信仰开始动摇,她开始犹豫和退缩。
在影片的最后,亚利桑德罗潜入凯特的家中,迫使她签署一份协议以确保行动小组的实情不被透露出去。他拿枪指着凯特,对她说道——“你应该搬去一个小镇,去法律还管用的地方。这里不适合你生存,你不是狼,而这里是狼群的领地。”
人类适应环境,环境改造人类。边境残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亚利桑德罗必须放弃人类正常的情感,从更高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出路。最终,凯特向冷血又理智的亚利桑德罗屈服了。
《边境杀手》的黑暗结局极富争议,或许这也促使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重新考虑这一主题,在未来与命运面前,人类的理智与情感真的没有并存的可能吗?这一思考促成了《降临》的诞生。
与凯特类似,语言学家露易丝也不得不面临一个理智与情感的艰难挑战:“你想要个孩子吗?”
影片开场的蒙太奇以露易丝的视角展现了汉娜从降生到陨落一生的故事。露易丝作为母亲,亲眼见证了自己女儿的诞生:她记得熟睡的婴儿那只紧紧攥住自己拇指的小手;她记得五六岁的小汉娜用手比划着枪的姿势,指着自己说“举起手来!”;她“记得故事的中间”,汉娜轻轻对她说“我爱你。”;她也记得汉娜生气的朝她喊“我恨你!”;她“记得故事的结局”,自己伏在病床上汉娜的身上无声的哭泣。
汉娜,小小的汉娜,母亲的天使,母亲的快乐,母亲的痛苦。
“我会用一根手指抚过你的小肚肚,你的皮肤嫩极了,叫人不敢相信,哪怕轻纱也会像粗麻一样擦伤你。接着你会扭动起来,拧起你的小身子,一只一只翘起腿来。我会记得这个动作,你在我肚子里时就是这么做的,好多次了。至少看上去是。我无比欣慰,这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母女关系的证据,证明你就是那个我怀过的孩子。即使我从来没有见过你,我还是能够在无数孩子的海洋中一眼把你认出来:不是那个,不,也是不她……等等,那边那个。对,就是她,她就是我的宝宝。”
“你总是四处乱跑,每次绊倒在门槛上,擦破膝盖时,我自己的身体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疼痛。我的身体好像延伸了,另外长出一条到处游走不定的肢体。这部分肢体的感觉器官传达痛觉很快,但我这个中枢却管不住它的马达,它根本不听我的。这真是太不公平了,我将生出一个自己能走动的巫术小像。这个合约是我签下的,可签约时没人告诉我这一部分。”
“……你飞快地长过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这种速度始终让我惊奇不已。和你生活在一起像瞄准不断移动的目标。你将永远比我想象的快一步。”
“……这件事将再一次提醒我,你不是我的复制品。你是一个奇迹,是我每日的快乐,但我不能自称为你唯一的创造者。”
“我记得太平间的样子,铺着瓷砖,到处是不锈钢,冷冻设备嗡嗡低鸣,弥漫着防腐剂的味道。会有一个勤杂工掀开罩单,露出你的脸。你的脸会有些不对劲,但我将知道,那就是你。”
或许再过十年,没人会记得有部讲述语言学的科幻片,但一定会有人记得这部讲述母爱的科幻片。电影将原著真正的精髓完美的呈现给了观众,人类的情感才是本片的核心价值所在。
露易丝讲述故事的时候,她还没有做出选择,汉娜还没有出生,一切的一切都留存在她的记忆里。这段记忆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她相信汉娜确实在这世上来过。汉娜虽然没有出生,但她已经深深融入到露易丝的生命之中,她不是一段捉摸不着的记忆,她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剩下要做的,不过是使她出生罢了。
多么美妙的想法,我们只在别人的脑海里真真实实的存在过。没有别人,我们的存在便没有意义。
露易丝是个充满智慧的女性,她温柔但坚定,情感无损于她的理智。
这从她出场便显露端倪。“贝壳”降临地球的第二天,韦伯上校前来拜访,要求露易丝分析和翻译一小段来源不明的音频。露易丝尝试向其说明自己无法翻译的理由——她需要与外星人当面接触。韦伯不容辩驳地拒绝了露易丝的要求并起身准备离去,他最后一次询问露易丝的意见——如果我走了,你最后的机会就没有了。露易丝顿了顿,抬头看看韦伯,眼神很坚定,但没再说话。待他转身要走时,露易丝试着抓住她最后的机会——她要求韦伯在咨询另一位专家时,问问他梵文里“战争”一词翻译过来的意思。
自“贝壳”降临地球那一刻,露易丝便密切关注着事件的进展。她清楚的知道,外星文明首次降临地球会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多大的影响,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让她希望能得到机会前往营地与外星人接触。
此外,出于一些个人原因,露易丝也希望能与外星来客进行交流。在开场的第二部分,露易丝回到自己空荡荡的家中,打电话安慰母亲,客厅和卧室冷冷清清,只有打开的电视机仍在不断报道事件进展,露易丝就听着报道沉沉入睡。
观众会发现,露易丝是孤独的,这在她对伊恩的一句话中也体现了出来——“懂得沟通还不足以让你摆脱单身。”生活的匮乏单调决定了露易丝内心深层的欲望——她渴望灵魂的交流。而作为“神”、“父亲”和“朋友”形象而出现的七肢桶恰恰满足了她的要求。
所以观众会看到,在提出要与外星来客接触的要求时,露易丝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为韦伯上校一定程度上看穿了她的私心。但露易丝坚持自己身为一个语言学家的原则,她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
露易丝没有妥协,而是凭自己的能力挣来了这个机会,她相信并依赖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最终韦伯接受了露易丝的建议,带她前往蒙大拿的营地。
作为人类命运的代表,露易丝结合了人类身上两种优秀的品质——理性与感性。而且,她向观众证明,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和冲突。证明的方式,便是我们最终看到的结局——露易丝平静的接受了未来的安排,她说——“尽管已经提前知晓人生以及它的走向,我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每一分钟。”
汉娜会死,露易丝也会死,死者与生者往替,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亿万年不变的循环。新陈代谢,唯有如此,作为整体的人类群体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在宇宙中延续自己的存在。
所以,不必去回避汉娜会死的事实,平静的接受它,接受自己在这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痛苦是必然的,露易丝也不必去回避它,没有了痛苦,没有了情感,人类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
露易丝最终选择接受并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读者现在能想明白为什么七肢桶有着硕大无比的脑袋了吗?那里面装着的,是上帝的大脑,洞察一切,知晓一切,并接受一切。在上帝眼中,自由意志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都要扮演他注定的角色。
露易丝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答案——未来,只在智者的眼前展开。
5 语言学的演绎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构成了本片关键的科幻内核。
该假说是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它认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人类的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由其所使用的语言的语法结构来塑造的。
关于这一假说是否成立,这里不做任何学术性的探讨,笔者仅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谈谈利弊。
其一,与那个流传甚广的有关人类大脑潜能开发的例子相似,“萨丕尔假说”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自身,它引导观众去探索、认识人类的本质,思维和意识的本质。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必备的素质——
“故事是人类必需的设备……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灵感的首要来源,因为它不断寻求整治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欲望反映了人类对捕捉生活模式的深层需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体验。”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关于《降临》的大批评论都集中于语言学的讨论上。这确实是个迷人的想法——语言的习得竟能够改造大脑,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看来我还是有成为超人的潜力的……
其二,也正是这一假说引发了观众对本片立足点的怀疑,而对要求严苛的科幻片来说,逻辑漏洞是致命的硬伤。《降临》的这一假说使得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验证逻辑的合理性——显然大部分观众并不能被影片说服。而题材类似的《星际穿越》采用了一个讨巧的办法,它引入了四维空间的概念,而身为三维生物的观众是怎么也不可能想象出来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因而他们只能接受影片无可辩驳的设定。
其三,《降临》作为一部主流商业片,遵循经典叙事惯例,需要对故事设一个限定时间。而如何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人类掌握预知未来的能力,从而完成主题的表达?连片中的韦伯上校都觉得露易丝的做法太慢,更不要说观众了——照这样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喜闻乐见的特效场面与动作高潮呢?但韦伯上校没有想到,观众也没有想到,甚至连露易丝也没有想到,从语言入手极其高效的推动了故事的进展——“语言即武器”。这里不得不佩服影片创作者的构思,“萨丕尔假说”为人类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提供了可能性,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技术的过程。
影片另一精彩之处在于对七肢桶语言和文字的精心设计,让我们来看看使人类获得超能力的“七文”到底是如何改变人类思维模式的。
在小说中穿插叙述了大量理论性的说明,包括会意象形语标文字系统、非线性系统、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的独立性、“费尔马定理”、“变分原理”、因果论与目的论等等。如果在电影里像纪录片一样对此一一解释,势必会打乱故事的整体节奏,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因而,影片通过一段伪纪录片来简单明了的介绍了七肢桶语言的特征。
“……七肢桶的口语和文字并无关联。不像任何人类文字,他们的文字是会意象形语标文字,只传达意思,并无对应发音。或许我们的书写,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浪费了第二个交流渠道……和说话不同,语标文字不受时间限制,与他们的飞船身体相似,他们的书写文字不存在先后顺序,语言学家称之为非线性拼写。这不禁让人疑问——他们也是这样思考的吗?想象你要用双手写一个句子,同时从两头开始,你得想好要写的每一个字以及他们占用的空间。而七肢桶在两秒内就能写出一个复杂的句子。”
对于观众来说,大致了解“七文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七肢桶的非线性思维模式”就足够理解故事进展了。毕竟,所有这些手段都是为主题服务的,《降临》也不是一部科普纪录片。有关七文的更多信息,请参照影片原著《你一生的故事》。
本文完 | 作者E3F058@知乎
For 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