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滋味——感谢关注“四味书”
1.人头攒动的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或翘首以盼,或落寞打盹,每个人的脸上似乎没有归家的喜悦,只有一年完工后的疲倦。
新闻里那种热切的期盼着回到故乡的场景,在无数的火车站,汽车站,我一次都没遇见过。反而人们脸上更多是冷漠与麻木。
可能他们并非真的想回去,可能他们又不得不回去······
2.我一度看不起“故乡”这个词,它仿佛是乡村青年离开安逸的家园去往城市里打拼,最终被排斥被撞得头破血流后用来遮挡心中惆怅的保护伞。
一个人漂泊在外,什么时候最想家?无非就是落魄的时候,无助的时候。有吃有喝,花天酒地,偏安一隅,没有了残酷的现实,谁会想起那个残破的故乡。
没骨气,也没志气。
3.直到有一天夜晚,我想家想到泪水不能自已的时候才渐渐明白了那句话——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正是因为回不去,故乡才变的有意义。
离家的人,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实际上只是随风漂泊的流浪,身不由己。
生活中有多少的苦难需要面对,记忆里的故乡就有多美好,像桃花源,安静祥和。
它让那些出门闯荡却一事无成的游子,选择逃离却又耻于归家的少年,事业有成但有诸多牵绊的中年人,在离家的远方,有个念想,有个期盼,有个希望······
4.故乡——已故的家乡。
其实我们从来不是需要一张回家的火车票,而是想要一台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
故乡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当年的点滴回忆如今都已面目全非,唯有穿越回一成不变的过去,才能找到从前的影子。就像鲁迅先生《故乡》里写的那样: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当闰土不再是闰土,迅哥也变成了“老爷”,一切就再也回去不去了。
5.每年回到家乡都会有变化,干净的街道,统一的门头装饰,广告牌挂的位置都是标准的,小时候经常去的几个早点摊也都挪到了室内经营,用劈柴烧锅做的水煎包由于环保也换成了天然气。
干干净净,也空空荡荡。
城市化的进程,新农村的建设改变了许多落后残破的建筑同时也带走了几代人曾经在这生活过的烟火气息。
家乡是活的,它在发展,在进步,变的更整洁,更美丽,也更遥远,更陌生。故乡,却早已死了,它所有的音容笑貌,都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记忆。
我们想要抓住的不仅仅是老地方的天空河流,还有当年身边的人,就像当年迅哥身边,月光下举着钢叉戴着银项圈的闰土小英雄。
明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却仍旧想着还能在胡同拐角再见,所有的幻想都很美好,都很虚无。还想跟儿时的小伙伴再聊聊梦想,他却递根烟过来说,哥,有啥好工作吗?年后想换个地方打工了······
6.当我们过年在家待了几天后,会发觉自己已经不适应那个生活节奏了,自己像个局外人一样,那种旁观感让人不得不承认,故乡只不过是记忆里一条幽深的小径。
家乡的变化太大,自己也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模糊,在模糊中美化现实。故乡就在这片朦胧中变得恍惚,迷人。
大多数的人春节前憧憬着返乡的兴奋和计划,真正到了家又迷失在香烟氤氲的牌局里,亦或是推杯换盏的酒局中。
望而不达才是乡愁的真谛。
7.我们终将会遗忘,他乡也最终变成新的故乡。
可是那些离家的异乡人,他们所融入的城市,最多算是新家。当工作遇到打击,或者被生活当头一棒给打出血的某一刻,脑海里浮现出的还是那个家乡的田野,河流,稻草墩,母亲的教诲······
每一个人都有回不去的故乡,每一个人都是离家的异乡人。
故乡虽死,故魂犹存。
当我在地铁站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脑海里是一句诗: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