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是苏轼门人李之仪的这阙《卜算子》,词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说起李之仪,可能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他与苏门学士秦观,黄庭坚等人交情甚好。他出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048年。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考中进士。这时正是王安石执政时期。因为苏轼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贬谪出京,李之仪虽是个芝麻小官,但却积极联系他昔日的好友,希望能帮助苏轼重返朝堂,两人也因此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苏轼曾写信给李之仪说,自己厌倦官场,淡泊名利,希望有朝一日能归隐山林,这让他深为钦佩。后来哲宗年间,苏轼出任定州太守,李之仪便欣然往之,去做他的幕僚,与黄庭坚等人诗词酬和。而他也因此成了苏门中人。因为受伟大的东坡先生的影响,李之仪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他这阙《卜算子》为例,其中看似忧愁,却也不乏豪放之气。不信请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二人之间并不是隔着一条无法达到的大江,相反还能从上游传递书信,于下游收到。而且顺水而下,时间很快。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和郦道元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若用于此处,恐怕也并无不妥。
所以,江头与江尾之隔,不仅能共饮江水,就算是想要见面,也十分容易。那作者又为何说,日日思君不见君呢?原来啊,这其中另有一番缘由。那么这缘由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多情对无情之恨。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可能就是短暂的相遇一瞥,女主人公就爱上了这个无情的男子。男子的心意到底如何,她竟不能知道。然而她却清楚的知道,她对心上人的爱,已经如那长江之水一般,永远生生不息了。
最后,她感叹道:“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唉,这样的想念不仅苦了自己,而且也毫无用处。甚至还带有了一点虚幻色彩。就像那江潮与海水一样,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然而,这样的爱情终究有朝一日能不能变为现实呢?词人没有说明。但我们都愿相信,如果那个男子能够在未来某日给予她回音,她也一定会“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