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被众人追捧,被众多知识型大咖认可的畅销书,提起想要阅读它的心,并不难, 但真正开始读下去,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美国学者的写作风格,一向严谨认真,常常辅以众多案例以说明解释的同时,不仅拉长了篇幅,也多多少少因为过量的人物信息,对照分析步骤而使得书的可读性降低。
不过,即使时花了比平日里多一倍的时间去剖析理解此书,从中得到的启示和震撼还是令我不得不啧啧称赞。感谢飞机上漫长的时光,给了我完整且畅快的完成阅读的机会。
总体而言,作者还是在以其一贯擅长的论文的格式去阐述其对"刻意练习“的理解。首先情景代入,分析引出其观点,再分布证实其观点的合理性,进而总结归纳,末尾进行展望。
1. 练习的目的
如果说学习的目的是保持头脑的清醒与进步,逐步锻炼我们的适应能力,那么练习的最开始,我们就应当知道什么叫做“有目的的练习“。首先要明确练习之后我们希望其留存的时间是长还是短,从这里区分出我们应该着重从哪里突破。种种运动员与脑力劳动者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的极限总是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先从心理打开对自己的设限,才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
从自我探索,他人反馈,反复重复等各种手段中找到自己的弱点,才是我们进步“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明确的目标不是口头随意的一句“进步一点儿“而是克服弱点, 然后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
2.创建正向心理表征,走出舒适区
我们总会听到大家说,要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舒适区也是不同的,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自以为走出了舒适区,其实不过是站在门口望望远方。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借助外力,一个好的mentor或一些工具记录下客观变化与问题。
正确的训练,一点点的发起对大脑“甜蜜点“的挑战,使得我们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大脑某些神经元布线,进而强化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点点的创建出适合我们的心理表征。比如,更快的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关联记忆的能力,模块化结构化思考的优势,对规律识别的能力。
作者提到了,在这一点上年轻人所占据的优势和一个良性正循环所带来的好处。成熟的心智也会催生我们在必要时克制自己,推自己一把。一点点的感受走出舒适区所带来的变化,大概是一个理想境界。
3.正确的理解练习时长
此前,我就从《异类》中了解过关于1万小时理论成就天才的观点。因为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文笔与思考的喜爱,虽不至于盲目相信,却也有八成的赞同。很显然,本书中,不乏对其这一观点的质疑和更深的解读。
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明确定义了这些练习时长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积累,而是需要专心投入的训练。绝不仅仅是熟练功之后的无意义重复。更是需要以一种不断克服弱点,改进错误的方式划出一条螺旋上升的练习轨迹来。
4.黄金训练路径
1.了解所在行业的特点,客观评价标准如何与变化复杂程度如何
2.识别行业专家,争取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了解导师的训练方法
3.主动制定阶段性目标,及时更新与
4.练习阶段全情投入,记录下必要数据,争取从中挖掘出心理变化
5.从数据记录与导师反馈中挖掘问题,制定专项练习计划
6.进行带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力求每次皆有提高
7.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挖掘自身兴趣,给予自己心理暗示
8.预留出专门的时间,努力使练习固化为习惯
9.必要时,寻找团体或创建练习社群,共同学习交流
10.模仿大师的作品或训练方法,寻找其内心表征的创建过程
11.保持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激发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
很显然,作者从头至尾都是从“培养顶尖人才“的角度出发开展的研究,也是针对这一目的给出了这些宝贵意见。其中不乏有些是我们曾经经历过且坚定相信的,也不乏一些明知道却总给自己找理由,所以做不到的部分。即使如此,我依然可以志存高远,遵循刻意练习的训练路径,为今后的自己,更加明智的制定一条条夯实我们技能,扩充我们知识,提高我们情商的计划。
一个可迁移,可行且可靠的计划,必然会真的使我们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提升自己,迈向新的领域。
毕竟,学习是终身之事,学会更聪明的学习比一味下苦功更重要。让我们行动起来,正确制定自我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