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撒谎的经历。有的是善意的谎言,有的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有的是逃避某些责任用一个谎掩盖另一个谎的恶性循环。所有的谎言背后都是潜意识决定的。
大多数家长都不喜欢孩子撒谎,是不允许不能接受的,是抗拒的,是深恶痛绝的。墨菲定律告诉我们,越担心越抗拒的事情就越会发生。因此我们总结,孩子撒谎之后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下次是否还会撒谎。打骂会让孩子恐惧以后会更加撒谎来掩盖事实避免被打。还有孩子无力面对和承担的事情也会用撒谎逃避。
如果孩子经常在其父母面前撒谎,就会形成撒谎“习惯”。为什么要给“习惯”打上引号?因为它不是真正的习惯。其实,每次撒谎后,孩子的心里都会自责和愧疚,更会担心谎言被揭穿的忧虑。但又控制不住,需要家长给予支持帮助。
孩子自己也不喜欢撒谎,也想改正这个“习惯”,做一个诚实好孩子。只是屡改屡败,心里愈来愈感到焦虑、自卑、烦躁和不安。为什么会屡改屡败呢?因为撒谎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行为。除本能行为外,人类所熟练的、近乎自动化的动作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靠后天习得。当人们习得某种行为后,就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习惯。
我们有很多不良习惯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自责、纠缠不休。而撒谎“习惯”却让撒谎者的内心难以平静,甚至惊恐不安。世界上没有这样令人痛苦的习惯。
既然撒谎不是习惯,又是什么呢?撒谎是在心理因素支配下的逃避行为,它是迫不得已的,不是自己愿意的。换句话说,孩子撒谎多半出于害怕被罚而采取自我保护的一种逃避反应。善意的谎言没有心理负担,因为不担心后果。恶意的谎言会产生心理负担,因为害怕后果。
既然是逃避行为,那就要让孩子切身体验到,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被责罚,即打消讲真话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撒谎“习惯”。家长越严厉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只会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