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是有点心虚的。
92年最后一个月份出生的我,一直被老爸老妈,爷爷奶奶说是25岁。
以前总要关于这个话题与他们争执很久,扯着嗓子辩给他们听22岁的由来。但即使我算的有理有据,只要他们说一声,“我们这儿都是按虚岁来算的”,我就一懵,再按着他们的计算方式来一遍,嘿!还真是对的。
几个轮回下来,我逐渐相信,我真的是一个马上30的大龄女青年了。
我的老爸、老妈,以及各路亲戚,从事着各种不同工作,有体面的公务员,有稍显逊色的车间工人。但无论男女老少,全部都留在了这个小市里面。
而我现在也工作在家乡,做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其实我的回归在高考结束后就定了下来。
那年高考,正赶上市里第一年有签约师范生这一个政策。我的分数挺高的,于是老爸老妈极力撺掇我申报师范类的学校。
可我并不愿意当老师。
好在我被给了选择的权利,所以前两所大学是我自己打电话咨询,并最终确定下来的。
可惜,造化弄人,两所大学那年的分就和近年来的房地产一样,猛增了几十分。
最终,我丧着脸接过了某某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着看着,实在没绷住,大哭起来。
一哭就是三天,毫不夸张。
那时候,真不是瞎矫情,是真的不想当老师。
第三天的晚上,我蹲坐在阳台上,半睁着200度散光的眼睛,忧桑地看着特别朦胧的月色。
老爸找到我,絮絮叨叨讲了一堆我不想听的大道理,最后说了句,“等你大学毕业的时候,看着身边的同学到处找工作,那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包分配的签约师范生多金贵!”
大四的时候,我的确比身边的同学轻松、无烦恼多了。所以偶尔睡前想想,我逐渐开始庆幸4年前的那个决定。
这份庆幸,一直保留到后来那次回家之前。
某天,坐上大巴,准备回家。
过了将近4个小时后,我睁开眼,拉开帘子,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不知道该想些什么。
坐我前一排的一个本地老头操着蹩脚的普通话,一直在和身旁的外地小伙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话。具体的谈话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这样一句。
“这地方太安逸,不适合年轻人呆。”
就是这么一句话,把我的心给堵住了。
那一晚,我裹在被窝了,又哭了。
我问自己为什么难过?
4年后的我,依旧丧着个脸。
“我不想窝在这个小地方了!”
最后,我还是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
接到了几个学校的电话之后,权衡之下,我决定去苏州园区的一所学校工作。
毕竟我还是没有魄力一下子跑很远。
第二天就要去签约了,我想还是要和家里说一声。
说出了这个消息之后,我以为家里人会高兴,没想到却是掀起了一阵波澜。爸爸在电话那头扯着嗓子说教。电话掐了又来,来了又掐,闹了一天。
我的魄力比想象中的还少,我还是妥协了。
毕业后,我被分配在家乡的一所四星级高中工作,市里本来就只有3所高中,加上它已经有百年历史,并且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升学率,所以学校虽然现在大不如前,但每当爸妈和他们的朋友们说起我的工作时,总是被一阵艳羡。
爸爸说,“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在这里你一样能活得很好,不比外面差。”
起初, “不安分”的念头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但好在工作很忙,并且和同事、学生的关系都不错,带出来的成绩也挺好,一年后,那些念头也就渐渐被遗忘了。
但在刚结束的假期里,和同学出去旅游,结果还是一不当心激起了千层浪。
走在外面的街道,听着五湖四海各地不同的方言,形形色色的路人里,有的是西装革履,头发梳的锃光瓦亮的精英人士;有的是带着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拔腿就跑的市井小贩。
我又想起了老爸的话,“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好。在这里你一样能活得很好,不比外面差。”
这话一点也没错。
其实在我这儿,缺的不是其他有的没的,就是一个明确自己人生目的的“火把”,追着这个“火把”,我才能知道,我应该在哪里活着。
没有想法,没有梦想的人,无论是市井小贩,还是精英人士,无论生活在穷乡僻壤,还是满是霓虹灯的大都市里,都会后悔。
而在今天,去医院体检,体检纸上白纸黑字打出来的是“22岁”。
我撇了撇嘴,“我就说嘛,我今年真的才22岁!”
但其实,我今年真的已经22岁了。
人生的路,我才走了多久?我又已经走了多久?
有些人早早地就想明白了自己想干什么,在稚嫩的年纪,他们叛逆,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敢想敢干,最终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也会有人在外面撞得鼻青脸肿,生活落魄,时不时还耳根子发热,被老家的街坊邻里、三姑六婆嘲笑,是个没出息的败家玩意儿。
但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
最起码多年后,他们可以喝着或是昂贵、或是廉价的酒,大声清算曾经干过多少幼稚张狂、岁月无悔、由心而为的糗事。
或许你也正有着这样纠结的心路历程;或许你纠结过了,已经在去做认为是对的事的路上了。
但无论你曾经、现在怎么样,无论你在哪里、年纪多大、是男是女,期盼你,能问问自己的内心,“我找到了那个能告诉我该去哪儿的‘火把’了吗?”
如果没有,再耐心找找吧,并且不要忘记了这个“时不时要找找”的任务。
如果有,请勇敢一点,不想以后地、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