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一起聊了鼎的用途。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鼎,大的如司母戊鼎(最新的发现证实它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后母戊鼎);史料价值重大的如毛公鼎;甚至现代还有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然而,最令古代帝王魂牵梦绕,孜孜以求,今人也为之不断传唱的鼎还是当属“九鼎”。
提起九鼎,大家自然知道它是古代皇权的象征,然而我们首先要聊的就是,在九鼎之前,还是有过与九鼎地位相当的鼎。《史记ž封禅书》中说“闻昔泰帝与神鼎一,一者统天地。”“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这里的泰帝,即太昊,也就是伏羲,是三皇之首;黄帝,是五帝之一。也就是说在九鼎之前,中国也有过一尊神鼎和三尊宝鼎,分别作为皇权的象征。而九鼎,则系大禹所铸——“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大家可能会说,三皇五帝虚无缥缈,神鼎宝鼎之说诚不足信,然而大禹的事迹又何尝不是虚无缥缈呢?我们后人又何妨保有这份对先人的美好想象呢?
不过伏羲和黄帝再怎么德配天地,造化世人,他们也毕竟没有开启一个王朝,而大禹毕竟开创了一个王朝,连太史公司马迁也专门在《史记》中专辟一章《夏本纪》,那么神鼎及宝鼎之类自然也就不如九鼎更具有象征意义了。
那么大禹为什么不铸造五个或是七个鼎,而是非要铸造九鼎呢,这就要从九鼎所代表的九州说起。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中国人特别偏爱九这个数字,除九州之外,还有九山、九川(大河)、九泽(大湖)等,这样就完美的契合了古人对天下的美好想象。这九鼎也不仅仅是一个象征,九鼎之上还刻有九州山川地理及贡赋特产,以雍州为例,宝鼎上就刻有“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即土地为白色土壤,赋税排行第一,田亩数量在九州之中排第五。
后来,夏亡,鼎传于商;商亡,鼎又传于周,一切似乎都风平浪静,直到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周德渐衰,中国历史走入春秋战国,周人渐渐的保不住九鼎。围绕着九鼎的归属,又发生了许多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两则就是楚王问鼎和秦王举鼎。
其中,楚王问鼎不仅被收入了《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甚至还被写进了小说。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这就是著名的所谓问鼎故事,问鼎是假,争权是真。可怜的老周人一无金戈铁马以抗楚,二无良田美玉以赂楚,正在束手无策之际,还好有个有急智的王孙公子,叫做王孙满,大胆的出来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人惭愧而退,其实真正喝退楚人的,又何尝是王孙满那轻飘飘的几句话?无非是楚人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不能完全取代周这个行将朽木的僵尸王权而已。
至秦武王时,周室更是连王孙满这样可供遮羞的人才都拿不出来了。九鼎几乎成为了秦人予取予夺之物。可能是后世之人觉得这位秦武王赢荡过于孔武有力,不符合传统中华帝王的审美观念,看上去就像个傻子,于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死亡。《资治通鉴》上说秦武王“好以力戏”,宠信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于是在一次举鼎的过程中,因不能承受鼎的重量,骨折力尽而死。而《史记ž甘茂传》又说武王卒于周,那么在周举鼎自然举的就是九鼎了,后人也都采信了这个说法,冯梦龙又将之写进了《东周列国志》,可能人们认为只有举九鼎而死才更符合秦王的身份吧。只可怜了周王室,国之重宝变成了别人比力气的工具。没过几年,周就亡于秦了。
那么九鼎的结局如何呢?后人不得而知,《史记》上说它们“伏而不见”,可同时司马迁又说“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雒邑是洛阳古民,也就是周都,司马迁自己都自相矛盾,后人更难理清。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自秦以后,九鼎再也没有出现过,无论历代帝王怎么寻找,这民族重器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还是有句话说的好,天命在德而不在器!九鼎虽好,怎及民心所向。与其看重虚无缥缈的九鼎,不如想想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