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打开朋友圈,一看,满屏幕的晒“六一”活动。
有幽默的搞笑图片,有人要索取礼物,有人称自己还是个宝宝的自拍......
刚开始我觉得挺搞笑的,而且早上一打开微信,发现居然有人给我发红包买棒棒糖,这不是小孩子的节日吗?什么时候起,大人也开始凑热闹了?然后有人在今天晒朋友圈说加餐吃个鸡腿,有的公司福利待遇好到有蛋糕,有红包,有饺子活动,有人在这样的节日领结婚证。
总之,这就是现在我过六一节的形式了。
记得以前过“六一”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上小学,印象中的六一节日并不愉快。那天,我得了荨麻疹,然后撑着一把伞在台下看同学表演舞蹈节目,然后老师看到我的面孔,让我赶紧回家,说是荨麻疹不能见太阳,我很不情愿的离开了学校,然后和我妈说:“老师让我回来,因为我得的是荨麻疹,不能见太阳”。我妈拖着我去了村里的医院,打了一针,我妈就让我和她一起去地里干活。那个时候,我反复和我妈说:“老师都说了不能见太阳” 。我妈说:“没事,你这个不碍事,我以前也得过”。我半信半疑的相信了我妈的话,那时候家里地里的活特别多,我妈是留守妇女,我爸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家里就我妈陪伴着我和我弟。我们都特别怕我妈,然后放学回家就是下地里干活,所以我的六一节即便放假也不是在家里玩的,没有玩具也没有时间在家写作业,基本白天都在地里帮忙干活,晚上回家,我妈做饭,我就趴在桌子或者小凳子上面写作业,我小时候不是很聪明,所以往往一道题,我需要写很久,基本都是写到11-12点才能睡觉。
因为特别害怕老师,所以我基本上会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又害怕我妈。所以也必须完成她交代的农活,放牛啊,割牛吃的草,捡牛粪,在夏季是很忙的季节,然后要割油菜打油菜籽。
再看朋友圈,有人晒小时候的照片,而我小时候是一张照片都没有的,因为拍一张照片是5块钱,我妈从来舍不得,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拍过一次照片,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吧,而那张照片现在也因为搬家弄丢了。不像现在的父母啊,智能手机的普及,朋友圈每天都是晒娃的照片啊。现在的小孩挺幸福哦,过六一不仅有父母买玩具,还有父母的公司不错的话还能分到玩具。不过我想这也就只有大城市的孩子才有的吗?乡村偏远地方的孩童,大概还是和我小的时候一样的吧,真希望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可以为偏远村区的孩童们做点什么,而现在奔波在生存线上,我是没有能力去做慈善的。不过我的内心是很向往的。
现在除了朋友圈,各大商场也会利用节日进行营销,我想今晚的饭店肯定很多人,附近的商场估计也会有很多人庆祝这样的节吧,然后应该会有很多人下班后去奔赴一场约会吧,因为“我们永远是宝宝”。其实人的内心再老,内心的最深处都有一个婴儿时期的影子在的。其实保留年轻的心挺好的,毕竟童年的时候,尽管会有母亲的教导,让我去干不同的农活,有写不完的作业,可是那时候,母亲年轻,我还能在她身边,而现在我在一个城市,她在一个城市,一年见一次面的,没有了那时候的欢笑和幸福了。那时候六一,我妈不会给我买什么礼物,但是晚上她会做一顿好吃的,比如白萝卜火锅,就是白萝卜放在炉子上面炖着也没有肉,就是一点点猪油,然后放很多很多的辣椒粉,吃的我满头大汗,还能吃两碗白米饭。
现在的六一,我一个人在这样的城市,不停的工作,有很多的目标和任务,又似乎走不到头,可是内心从来不屈服,我甚至反过来像一个父母一样,经常微信发消息给我妈,要多喝水,要注意身体,要早点休息,我变得像儿时的母亲一样唠叨,母亲节的时候,我把母亲当作了小孩子一样,给她买了很多吃的,过年的时候给她买挂饰就像以前儿时过年的时候,家里再穷,母亲一定会给我买过年的礼物(发卡或者的发绳子)。
时间过得多快啊,我没有感觉到抱怨或者消极,我只是越来越觉得我的能力提升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每次看到老同事离职,新同事进来,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我就开始焦虑了,因为大家都学习差不多了,都选择了离职跳槽,而我还在这里继续学习,就像是以前人家完成作业一小时,我完成作业要到半夜一样的紧张感。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所以现在我基本上不会去问别人离开的缘由了,也不再去八卦,努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像别人打探不该知道的事情。尽最大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个六一的感慨很多,翻看朋友圈,似乎就看到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又或者是很多人的此刻的心境。
而我的今天,非常充实,努力的做产品市场的调研,学习行业的精髓文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心特别平静的写了这篇文章。
愿我们可以永远保持童心,但同时也别忘记自己是个成年人,要以成年人的视角和思维去努力的工作,然后获得一定的能力,有足够的能力去维护内心的那份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