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在复杂环境下,个体的选择是否符合整体的运动趋势是战略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大部分现在的管理学说,把组织的使命和愿景归为企业文化的的一部分,而非战略的一部分。甚至很多人感性的认为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是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的共同创作,是相当理想主义和感性的。比如阿里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都会让人们误以为使命和愿景都是从组织这个个体的角度纯主观的创作,它具有激励人心的感性作用。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现象。真实的本质是,外部环境整体的运动趋势,对组织提出了一个客观的命题,而感受到这个命题,并正确回答这个命题的组织才会提出“正确”的使命和愿景。那些能够正确的提出这个命题,并正确回答这个命题的组织,就会成为某个行业的翘楚。而这个使命和愿景本质上是由客观环境的需求引发,并借由个体或组织提出的。
因此,我一直认为组织的使命和愿景实际上是反应了客观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而使命和愿景共同的作用,就是指明了整体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并由此确定个体或组织在这个确定不移的趋势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比尔·盖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发现了未来的世界将会出现每个家庭的桌面上都会有一台电脑。这是对未来社会蓝图的一个清晰的描绘。而他进一步设想,微软的使命是让每一台电脑都安装着微软的操作系统。微软围绕这个愿景和使命持续的前进,成为了IT时代无可争辩的霸主。有趣的是,具有同样愿景的intel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将为每台电脑提供最核心的部件——CPU,并以此来定位自己。如同微软一样,intel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孙子》当中有一句话:“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就清晰的指明了,真正好的战略是基于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并不依赖于组织当中某个或者某些个体的能力或者特长。这也是战略的力量体现。还有一个潜藏的含义是,在大势面前,个体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些经历过创业失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或者下属不行的创业者们,是否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在创业之初对企业的使命愿景选择到底有没有想得足够清晰?它是否真实反映了客观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