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书,学习,思考渐渐地也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接触一个新鲜事物或者学习一项技能之前,问自己为什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各种技能,各种课程太多了,不可否认,都是有一定的用处的,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学习的目的无非几个方面,要么技能的提升,要么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要么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如果说技能方面更多是术的层面,那么思维认知能力是就是道的层面了。只有道的层面是正确的,术的学习才有意义。
学习的先后,权重,逻辑顺序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比如进入一个新公司,首先对公司的组织架构要有一个大概认知,了解公司架构,对公司整体运营分工,各部门权责划分,部门跟部门间可能会产生的沟通协调问题有个初步认知,才能准确定位自己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更清晰自己工作职责和目标。
在新业务学习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有这项业务,这个业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解决什么痛点问题,然后是对应的产品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接下来才是应用场景和话术。
在熟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创新。
创新建立在已有熟知的知识基础上,可以结合同行业经验,行业最新资讯,市场动态反馈,个人直觉思维等,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模型。
想像收获的场景,找到自己的快乐机制。
学习跟运动一样,会有一个临界点。如何突破这个临界点,决定了自己能否持续,找到自己的快乐机制很重要。比如,有一阵子晨跑,对于一个基本不运动的人,刚开始跑到10分钟已经是一个临界点,痛苦无比,但想到坚持运动可以收获一个好身材,健康的皮肤,便会咬紧牙关闯过去,渐渐尝到巴多胺带来的快感,这种快乐让我把跑步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知识的学习也一样。当突破那个临界点进入到一种内在满足,心流的状态,坚持自然不难,而持续的学习和创新,又会建立一套正向循环系统。
总之,知识框架的构建由上而下,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明确目标,突破临界点,找到自己的快乐机制,不断创新迭代,构建应用场景,才能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建立自己一套解决问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