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敢提想成为作家这件事,怕被人嘲笑也怕自己成不了。记得刚进大学那会儿,学生会在做招新,很多同学都去应聘。我也没有闲着,连着报了好几个学生会组织,写应聘简历时,特长那一栏还厚颜无耻的写着“写作”。当时觉得自己还能写点文字,就索性拿来当特长,面试时学姐提到写作,有点不屑的问我是否发表过文章,呵呵,我默默的说没有,学姐的表情很诡异,我说自己只是闲时写写随笔,最后没有一个学生会组织录取我。
后来我就再也不敢轻易提“写作”这两个字,取而代之的是读书,写随笔。也因为这些原因,我一直不敢去正视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写的最佳时候,那些真正擅长写的人,至少是发表过文章的,而我呢,什么都没有。
整个大学时代我都很少写文章,只有零星的日记,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渐渐也放弃了继续写的梦想。我也觉得自己开始的太晚了,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真正有天赋的,早已经在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出挑,或者至少发表过几篇文章,可是我什么都没有,自己是否不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呢?
可是前几天看了《我是演说家》,里面有一个女人,名叫马慧娟,回族农村妇女。这个朴素的女人,身材圆润,肤色黝黑,看不出她平时还写文章。我们对于农村妇女最深刻的印象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埋在厨房里火急火燎的做饭,辛勤的照顾老人孩子,闲时聚在村头聊着家长里短。
可是马慧娟不一样,她除了做这些事情,还在写文章,不是用笔而是用手机。通过在手机上写作,她写出了一本书,写的就是普通的回族地生活。舞台上她讲着自己的故事,眼中流露出对写这件事的热爱,即便面对非议,网络上攻击,说你已经这么穷了,为什么还要干写作这种不挣钱的事儿,村里人也有人排斥她,说一个人农村妇女,还要装文人吗?
可是她依然还在,依然坚持写,依然做着农民的本职工作。她的例子让我开始认识到,写作这件事随时随地都可以,不断读书,不断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挣钱,因为也不挣钱,开始写,并坚持写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你喜欢写。不管是怎样的环境,或者面对怎样的压力,你都想要写,如果剥夺你写的权利,你会惴惴不安。
以前我放弃写的原因也是觉得,我生活在小城市,这样的生活太普通,无法激发写作的灵感。所以有段时间,我想可能我需要过上漂泊的日子,或者生活在大城市才可以。其实不是,你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我一直没有学会去发现,我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多前辈们发现美好事物与故事的途径好角度。
写文章分为好几种,如果你要传播的是知识,那么就必须比常人有更多的阅读量,而且更新速度更快,像彭小六一样。可是你也可以只写故事,就像马慧娟一样,写回民的生活,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真正想要成为作家就要有笔耕不辍的决心,不管写好与坏执着的写下去。
相比较马慧娟,我觉得自己拥有的还是很多,时间也比她充裕,条件也比她好。至少下班后还没有什么家务事,也没有孩子的打扰,还有周末集中时间阅读,既然这样,如果还有作家的梦想在,为什么不写呢?
如果你也想开始写作,不要犹豫,提起笔开始写,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是单纯的喜欢写作,管他人怎么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