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干则成 适者生存
--我在衢州20年(十九)
1991年的12月我应“衢化科技”编辑部的要求,总结衢化公司在推广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组织编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辑,我有征对性的选择了衢化公司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应用项目负责人约稿,列入选题后,又密切地与作者联系,督促按计划时间交稿,我对选择的20篇文章(照片1)逐一精心审稿和修改后提交给编辑部。
这期专辑在衢化科技1992年第2期(6月份)刊出,我为这期专辑写了简单的说明。
这期专辑我撰写了3篇文章,其中“衢州化学工业公司计算机应用现状和展望”是和公司总工程师李国英、副总工程师何孙寅合作的,文章梳理了衢化公司“七五”期间计算机应用成果和现状,并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公司“八五”规划,对公司“八五”期间的计算机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这期专辑的文章把计算机技术在衢化公司管理系统的应用和软件开发放在突出的位置,不包括已经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章,也不是论文集,专辑的目的在于总结交流,反映了当年衢化公司计算机应用的水平。
1992年我们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积极响应7月份公司机关干部下厂跟班劳动的安排。7月27-8月8日我在电化厂聚氯乙烯车间跟班劳动,与工人一起倒班,了解各工段生产工艺,打扫生产现场的卫生等,在不上班的时间里还要处理计算机中心的各种事务,完成自己项目的程序开发。
1992年8月10日衢化子弟程晓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衢化子弟徐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毕业分配来到计算机中心,我们计算机中心增添了新的力量。他们2个人也是衢化计算机中心最后2位国家分配来的大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突破,特别以太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早期的以小型计算机和服务器为主的集中控制的多用户应用系统快速的向着计算机网络和局域网技术的方向发展。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我们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时期,杭州的计算机网络公司发展的很快,国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公司也快速进入国内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
1992年8月24-28日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举办了“最新网络技术讲座”学习班,我和沈千钧参加了在杭州浙江科学技术馆举办的学习班,在3天的时间了,我们学习和了解世界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知识,观看了NetWare网络技术的演示,使用TCP/IP协议的异种网络系统的互联、NFS(文件传输系统)和远程登录等技术,并亲身体验了网络的应用,为我们能够快速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1992年8月,我在长庆油田地调处的老战友杨儒亮到我们吴忠家看望退休后母亲,母亲讲起想到衢州看我们,杨儒亮告诉母亲9月要到杭州出差,可以和母亲同行,先送母亲到衢州,再去杭州。9月2日杨儒亮和母亲乘坐北京到福州的45次特快列车到了衢州,他们从宁夏银川先乘兰州到北京的44次特快列车到北京,在北京换乘45次特快列车再到衢州。约2000多公里的长途旅行,杨儒亮一路对母亲的精心照顾,顺利到达衢州。老战友杨儒亮和我叙旧,在衢州住了2日,9月4日离开衢州去杭州学习。
母亲的到来我们一家都十分高兴,这一年我们都很忙,项目开发忙,外出开会、出差次数太多,女儿已经上初中三年级了,学习紧张,有毕业考试,还要考高中了。母亲帮助我们很多,她每天把我们的中午饭和晚饭做好了,女儿放学回来就可以吃饭,我们有事也可以不用着急的赶回家,她还帮助我们买菜和做家务。
1992年10月,根据国企改革和公司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公司不断的有声音要我们计算机中心走自负盈亏的路,大家都有些担心,我们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出路,作为计算机中心的负责人,我的担心更多一些。计算机中心面对实际,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我们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前景也可以养活自己的应用项目。
我们自主研发的通用空调控制器就是我们当年想要打开市场的项目之一。当年计算机都比较“精贵”,买来的计算机都要装修专用的计算机房,机房都安装有窗式空调,这种空调除了制冷效果不好,使用也是极不方便,空调的温度调节和功能的转换是采用旋转式的机械开关,手动旋转经常是出现接触不好,转动困难,空调压缩机的噪声大,我们整天坐在机房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用单片机开发空调控制器。实际我们从8月份开始多次研讨空调控制器开发的可行性和实现的功能,10月份我和高潮、程晓风到衢州市区家电销售商店调研了解空调控制器的状况,集思广益讨论设计方案。由骆寿高处长和我、毛炳其、高潮、程晓风等人对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多次的讨论,计划在12月拿出功能设计、硬件设计图,12月底可以根据设计图在实验箱搭起电路,开始软件编程,1993年3月拿出样机,没有开发经费,我们准备先用自己挣来的钱做前期的开发。
谁来开发这个项目呢?这个项目由高潮负责,程晓风为主要开发人员。
程晓凤8月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了我们计算机中心,他在大学就对单片机的应用十分感兴趣,在学校也参加过单片机应用项目开发和校内的单片机应用竞赛。从学校毕业到企业,为了让他熟悉企业的情况,尽快融入我们中间,挑起项目开发的重任,培养他在计算机硬件和电子线路设计、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我到各单位维修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都带着他一起去。
那几年我们计算机中心最缺的就是熟悉计算机硬件、电子线路、自动化控制设备、监测仪表,又具有能动手维修的专业人员。早年的微型计算机,故障率比较高,尤其是国内组装的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显示器(采用阴极射线管)、针式打印机和字符终端的故障较高。衢化公司各单位及周边单位的显示器,针式打印机和字符终端坏了,都是我一个人修理,显示器的电子线路比彩色电视简单多了,我们计算机中心有学电子技术和自动化的,但他们都不敢打开显示器修理,我希望有一人能分担我的维修工作。
程晓凤是学习自动化的,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他就是我想要培养的对象。10月左右我们把空调控制器的开发研制项目交给了刚参加工作2个多月的年轻人程晓风。
我们很快就购买了单片机开发系统,并单独设置了一间工作室。硬件线路的设计方案很快就完成了,经过几次讨论和修改后,进入软件的开发和模拟调试。1993年的上半年基本完成了软件的设计,我们在嘉兴定制了印刷线路板和薄膜开关面板,进入试制阶段。在1993年的8-9月份,我们中心派出了3人的市场推广小组到杭州,分别到了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华日电冰箱厂、西子电冰箱厂等单位,想找到和我们合作企业,或者把技术卖给他们,他们都认为我们的技术比较超前,但我们没有找到合作的企业,我们没有成功。我不知道是我们的推销策略不对还是没有商业头脑。这次推销受挫后大家信心不足,由于其他事情的干扰,我们也没有再组织人员去上海和其他地方推销。
1994年1月Motorola公司和《计算机世界》报社发布了“ Motorola杯CSIC单片机应用设计大奖赛”的消息,在竞赛消息发布后的2个月时间内,全国有1300余人报名参赛,其中有近500人提交了单片机应用项目设计计划书。这些项目中有许多是单片机应用于家用电器的,包括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吸尘器、微波炉、电烤箱等等,也有不少是用于工业控制和仪器仪表的,包括闭路控制系统、多组分布式控制系统和各种测量仪器等,还有的是用于汽车、报警防盗系统、讯号发生器、医疗仪器等。
“Motorola杯CSIC单片机应用设计大奖赛”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设计的比赛。在Motorola公司和《计算机世界》报社的支持下,选用了当时国际上应用量最大的M68HC05作为应用设计的单片机。
我们计算机中心的程晓凤以开发的“家用多功能控制器”报名参加了比赛,获得MOTOROLA杯优胜奖。
竞赛组委会从我国首次举办的“Motorola杯单片机应用设计大奖赛”近500篇论文中精选了入围的30多篇实用性强、设计水准高的优秀论文编辑论文集,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照片2)。
程晓凤的“家用多功能控制器”比赛论文被收入论文集(照片3)。
程晓凤还参加了由陈粤初主编,许晓宁、程晓凤、郑天柱、刘伟民和徐鸿弋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的“MOTOROLA单片机及专用集成芯片应用系统设计”著作(照片4)。其中的第7章的7. 4和第8章的8.1一8.3由程晓凤编写。
当年我们设计的空调温度控制器能根据实际室温与设定压缩机、风机工作和房间温度设定,具有温度控制的自学习方式。在自学习方式操作1天后,系统能自动进入程控状态,它将第1天设置的开关时间、设置的温度及房间设置记录在作息时间表上,以后便按这个作息时间表,日复一日地工作。也可采用快速自学习方式,利用大小键快进时钟,进行24小时空调的开关时间和温度设定等设置,自学习作息表建成后,也可以用大小键快进时钟,通过观察几个状态灯来检查设置是否满意。为了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允许自学、程控和手动操作各状态的切换。除时控自学习外,还有条件控自学习。它能够通过学习开关机时的条件,来进行灵活的控制,同时我们还引入了模糊控制技术,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探索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
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时间检验行为,一切都是人为,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居安思危,多思则准,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多干则成,适者生存。
2020.11.23农历庚子十月初九忆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