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暇追了一部美剧《真实的人类humans》,剧情主打高科技混搭家庭伦理情景,但这部不同于以往美剧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入了高科技模型更多的人性和思维。他们可以替代现实中的人类做任何事情,包括最高级的情感和决策。或许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终极目标,这批被最聪明的人类创造出的最顶级的机器生物,却要反过来去替代创造者去主宰和控制这个星球。 这不只是科技的发展,更是对家庭伦理的深入反思,人类内心在面对这批貌似有了灵魂的机器成品,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焦虑,这种不安害怕源自于个体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受到了挑战和威胁,而更恐怖的是人类在面对这批最聪明的永远不会犯错会做任何事情的机器人面前却显得惊慌失措。 其实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学者们多方协力一直在努力解码大脑中的思维和认知,大脑万亿级别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如何了解清楚功能活动和活动中的电信号与密码传递一直都是大脑科学最繁杂也是最能引发科学家们兴趣的高地。
其实这种模式的科幻剧以及计算机战胜人脑的报道已经很寻常的被大家所熟知,万千个最聪明的人将模式输进电脑,自然这个集万千宠爱的智能CPU比一个人脑CPU表现更好,也是情理之中。可是一旦这个智能cpu再将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行为掌控,而且机器人会以惊人的速度被复制,那么这个祸福以及伦理还是很值的考究的,正如近年基因工程在胚胎干细胞的运用一样,触发了很多科学论战。这些CPU有强大的储存记忆能力,再加上高级认知和思维的开发,就可以保证他们拥有比人类更可怕的学习能力和处理水准。而这些高级认知和行为能力是如何能像剧中所示的那样被植入机器人大脑中呢? 人类的高级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强大的神经网络联系上的,这种神经信号连接在连续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中被不断巩固修正和加强,而这种强化让人类在判断决策层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一面。
但是与机器人相比,人类为何很容易犯错误,为何会惊慌,这种认知行为的背后是高级中枢思维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在面对事物和行动中,如何根据情境做出合理判断,并且在初步判断之后,进行快速的信息加工,然后给出最后的决策结果。人们常说“一念之间”,我的理解其实就是短时间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在有了基本的判断之后,是否大脑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之后这部分区域行使相应功能使得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表现,而这部分区域之所以被激活,是因为在外在的视觉,触觉,嗅觉,运动等环境系统下刺激传入信号,这部分我们都好理解,但是在传入之后的处理,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相应区域被激活呢,为何是这部分而非其他呢,仅仅是因为这部分区域有下行相关的神经网络和应答传输通路吗,我觉得这只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人类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这部分记忆发挥功能作用是通过相应的神经网络联系,而这些庞杂的沟回分布取决于相关的人生经历,所以这样说来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进行决策,依然还是要靠最熟悉的那部分已知信息,然后通过已知来推断未知,于是我们常说人生经验在关键时候会主宰一个人决策能力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可是也有人会质疑,很多决策都会错误啊,难道他之前已有的已知信息也是错误的吗?其实这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之前的经验和记忆联系的确是不对的,另外一种是之前的经验是对的,只是现在进行了错误的联系或者无效连接,那他为何会形成错误联系呢,别忘了,这种记忆和经验是依托于环境的,当环境改变,即使同样的情景再现,也很可能会对既有的神经联系形成干扰,致使无效链接出现,比如剧中:女主人公在厨房由于走神,几次饭菜都出现问题,而本剧中的机器人却不会发生类似问题,那么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的难题来了:既然这些机器人有思维和认知,那么他们是如何能屏蔽掉周围环境的干扰而只进行有效连接呢?难道有专门的开关模式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专一的进入该工作模式连接,而关闭所有的干扰信号和思维活动? 到了利用思维创新的时候,再打开思维开关,进行创造性高级模式,而这种模式在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现在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调控高级认知行为的关键靶标,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刻真的能找到调控这些思维的某一个或者某一些特定分子,然后将它们作为分子开关,去开闭和调控这一模式, 科学家可以将所有的认知神经连接模式植入给机器人,之后机器人就可以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去启动特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一旦发现模式选择错误,依靠强大的cpu处理能力可以快速的切换模式,直至找到自己认为的最佳决策方式。 不过一想到这个星球上到处都是高智能机器人走来走去,还是挺恐怖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