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这本书的题目是很有趣的,我读过书中的前面两部时,对于“蛙”这一名字没有半点头绪,到了后面,作者的用意才慢慢显现出来,所以单就从这本书的题目就可以细细地玩味很久。“蛙”是一种生殖能力旺盛的水中动物,与“娃”同音,象征幼小的人类生命。在小说中,姑姑晚年对蛙的恐惧,源自于内心深处自己曾扼杀过两千多条娃娃生命而感到的忏悔和不安。
此外,“蛙”又与造人和生育之神“女娲”的“娲”同音。在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并且控制生育完全合法的情况下,身为体制内作家的莫言无法直接批判这一政策,只能通过这种传统神灵的隐喻来唤起实施者内心的道德自省。因此,故事中年轻时不断扼杀“娃”的姑姑,晚年却成为了生育之神的代言人,不断地送子,从而获得生育之神的慰藉。
莫言用这种描写在信仰缺失与实用主义尘嚣日上的中国发声,难免有些软弱无力。不过在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之下,我们能够体会到小说中主人公的姑姑的晚年确实凄苦,是生活在恐惧之中的。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宏大体制下的无解矛盾与个体之殇。
宏大体制下一个又一个无解的矛盾
小说中的姑姑,是当时国家政策下的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一方面,她爱孩子,她选择抚育陈鼻家的早产儿陈眉;另一方面,当孕育在母亲肚子里的生命被判为非法的时候,她会毫不留情地扼杀掉。在姑姑的心中,对党和政府的忠诚高于亲情与爱心,甚至说党性高于人性。然而我们却不能简单地以“共产党员首先是一个人”来对姑姑进行批判,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如果人口不加以任何控制,那么自然资源的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会越发的严重。
根据自由主义的观点,人口的确需要控制,但不能采取粗暴的行政手段,而是采取经济手段来实现。其实这样的转变已经在书中悄悄地进行了,以前只要超生,就要打掉孩子;但是现在,只要你交得起罚款,有足够的财力,那么超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从行政手段控制生育到经济手段控制生育,事情真的变得美好了吗?在莫言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对人的身体进行的金钱交易,看到了辛苦孕育并生下孩子的陈眉被一万块钱打发走,而她甚至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
当一个矛盾被规避与解决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血淋淋的矛盾。莫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地写出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而是用平静的文字,为读者绘制出一个又一个无解的矛盾,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个体在时代下的悲剧
姑姑万心这一人物是作者运用笔墨最多的一个人物,可以说她是本书的灵魂。姑姑年轻时十分优秀,根正苗红,模样俊俏,吃国家公粮。在高密乡那个地方,姑姑的形象可以说是一只不小心掉进鸡群的丹顶鹤,只有王小倜这样的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她,但是她也毁在了王小倜的手中。
在姑姑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她是一个敢爱的女子,不过却被伤害得血肉模糊,为了活下去,她不得不找到一个精神寄托。从王小倜驾着飞机叛逃那天起,她的世界毁了,红心死了,爱情灭了,她疯狂地投入到六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浪潮中,六十岁的时候才和一个捏泥巴的憨厚男子结婚,但是那已经不是爱情了,只能算作是她晚年的自我救赎,为了那些死在她手上的婴儿,以“送子”的方式救赎自己。
姑姑这一生是史诗也是悲剧。人类的本能就是生育与繁衍,这样我们才能在时间的维度上不断向前探索,但是人为地扼杀那些未出世的孩子,甚至采取封建社会的连坐制度,拉到邻居家的房屋树木,逼迫超生家庭自首。在法治史上,这是一种历史倒退的现象。
在那个时代,过于强调国家利益而抹杀了个体的权力。我仿佛在王仁美父母家的地窖洞口,看着王仁美拖着五个月大的肚子,眼含绝望的泪水,蓬乱的头发粘着蜘蛛网和烂稻草,缓缓且坚定地爬出洞口;我仿佛在河床上,看着姑姑坐在船上追赶王胆一家;我仿佛踏上王胆家的豪华木筏看着王胆苍白并且不断扭曲的脸,只为赶在被姑姑抓到之前生出这个孩子,给予他一个合法的人权地位。
即便多么坚定,多么努力,最终她们同样以死亡告别了这个世界。
结构与细节的把控衬托出宏大背景下个体的悲情
《蛙》这本书的结构很有趣,采用五封信的形式,其中最后一封包含了一部现代派话剧。值得品味的是,书信是写给抗战中曾经占领高密县城的衫谷将军的儿子。故事中,衫谷将军曾将姑姑一家抓到县城,但是并没有伤害他们,反而对他们很友善。若是说衫谷将军象征的是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的话,那么给衫谷儿子写信这件事,或许是在这种制度所产生的恶中呼唤人道主义的回归。
除了结构巧妙,书中还有很多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开头当地人以人体器官给孩子命名的描述,大概是蕴含着一种人被物化、命如器具的隐喻,以此来为后面姑姑对幼小生命的扼杀埋下伏笔。在第一部的结尾:
“这时,只听到湖面上发出一阵怪响,冰层塌裂,许多人,落到了冰水中。”
这种对文革的象征性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在席卷全国的运动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又都是施恶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国家就宛如湖面上脆弱的冰层,冰层的崩裂是作者对我们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沉重苦难的一种隐喻,同时也写出他对这件事情的悲悯情怀。
书中一些其他细节描写则真实地展现了当今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对待超生者时,计划生育部门采取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措施,例如挪用超生者的存款发给村民、砍伐大树,以此造成超生者在村民中的孤立境地。
法治精神的确是在这些细节中被凸显出来的,而泛泛空洞的口号与人性本身的剧烈冲突在书中也有所提及。例如,“我”想起前妻王仁美的时候,试图用“举报非法怀孕是公民职责”、“为了祖国可以大义灭亲”来安慰自己,这些都不能使自己安宁,“我”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王仁美伸出两只手来挖自己的心”。
书中有很多悲剧,例如三位超生孕妇,耿秀莲、王仁美、王胆都是以死亡收场,当第一次读到死亡的时候,我的内心激起震撼,但是到了后面看到王胆也以死亡终结的时候,我的内心却变得麻木了许多。在宏大的制度之下,个体的悲情显得脆弱不堪。
结语
在当下这个时代,许多作家与电影导演沉醉于宏大的叙事,会表现出很多大场面,这些已经让人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在莫言的这本书中,从小处着手,描写在宏大背景之下的个体悲伤,关注个体的悲情命运,难能可贵。
个体的命运,看似渺小卑微,然而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他们却可以改变一个宏大的制度。若是众多个体被悄无声息地伤害与摧残、甚至牺牲,之后能够使社会进步一点,我们也能够获得一点安慰。这或许是莫言的这部小说对于社会,或是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最大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