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品质冠绝中华,远销异域。成都因此多了一个美丽的别称“锦官城”。杜甫也在《春夜喜雨》中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前记
车轮轧过锦官城的路面,搅动了一地金黄。我们聚拢在车窗旁,呵出热乎乎的白气,车轮轧过银杏叶发出“咔嚓”的声响,剩余的一些,在车轮后头优雅地打着卷儿,色如黄金状如扇。
游学所在的川大是一所百年名校,跨过122年的时间长河,风尘仆仆,屹立在四川省会中部。大巴稳稳地穿过银杏树环绕的林荫道,“嗤”地一声停在路边。我们裹着厚厚的围巾,满怀期待走进教学楼。授课老教授早已在课室等待,他头发花白,年逾古稀,与我们相视一笑。授课之旅,就此开始。
一、学之坚
老教授的微笑深深地镌刻在他的每一条皱纹中,开口之时,吐出的字眼掠过唇边的微笑,轻拂着交谈之人的脸庞,使人如沐春风。老人的声音充斥着可容纳200余人的偌大教室,在长达2.5小时的课时中,他竟没有使用过麦克风,令人诧异。友人对此做了三词总结:“该教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是身体棒,态度好,底气足的体现。而往深一点想,身体好代表作息规律,严于律己;态度好代表思想端正,兢兢业业;底气足代表学术扎实,知识渊博。”我不禁肃然起敬。
下课后,班内同学围教授一圈,就理论的实操提出自己的问题。老人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手持眼镜敲打脑壳,但都很快地都给予了解答。即便已是古稀之年,老人的思维依然如少年般的敏捷,而不是仅仅拘于理论上的解答,更多的是实际应用。上课铃声再次响起,老人回答不及所有问题,便要求我们将所有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提交,课堂统一解答。此举颇具古风,似孔子与弟子们席地而坐,师者为弟子传道受业解惑,别有风范。
此后,我常常拿老教授与我遇到的师者作比较,发现不热爱本职工作、缺乏学术热情的一些老师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般水平的。他有一股发自骨子内的精气神,内心深处藏着一份执着。于是,心中对这位热爱工作,醉心学术的老人又平添了一分敬仰。
二、游之乐
课余,便是浪荡。“自古诗人例到蜀。”我们穿过氤氲的历史浓雾,脚踏满地铺就的“黄金扇”,追寻历代名士的步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它是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祠内广植松柏竹木、充满肃穆之意。正门处“三绝碑”乃柳公亲笔,赞颂诸葛孔明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昭烈庙的刘备贴金像丰满庄重,透过他威严的仪容,仍能感受到《隆中对》内一颗求贤若渴的心。“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孔明最终不负刘备所托,铮铮一颗老臣心,令人唏嘘。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逃难到成都,寄寓寺庙少许时日之后,便开始营建自己的新家,他向亲戚借得银钱、向县官借得苗木竹子,甚至瓷碗也是朋友襄助,数月之后,著名的杜甫草堂便落成了。草堂前的小径两侧栽满花木,简陋而别致。当朋友到访时,杜甫在诗中高兴地写下《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清贫,亦不失雅致。
杜甫到达成都的30多年后,女诗人薛涛随父入蜀。薛涛“容姿既丽,才调尤佳”,为唐代女诗人之冠。父亲病逝后,她被迫沦为乐妓。在达官贵人的宴席间侍酒作诗为生,当时人们作诗的纸张幅面宽大,占居主导地位的男性诗人,在其上挥毫洒墨,气势恢宏。内心细腻的薛涛认为应该有一种精致的、更符合自身喜好的纸张,她从井中汲水,制作小型纸张,并将纸张染为更为女性化的桃红色,这种小型书写纸一经问世,便成为文人雅士中的时尚之物,人称“薛涛笺”。薛涛一生跌宕起伏,命运多舛,我却不曾忘记她是有资格和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平分秋色的女诗人,可谓“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众多的文人雅士为成都赋予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已改“蜀本无学士”的局面。
三、食之趣
“人间烟火三千年”。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主导的成都文化,让位于更具烟火气的市井文化,他们融合南来北往的饮食,创造出平民化的川菜。火锅、串串香、担担面、赖汤圆、肥肠粉、钟水饺、夫妻肺片、伤心凉粉、麻婆豆腐、兔头、锅魁、龙抄手、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皆可大块朵颐。
晨起一碗肥肠粉,粉是红薯粉,汤是棒骨汤,吃时加醋,佐之以白肉、锅盔。嗦嗦吸入口中,哪怕晨起的寒冷。
午时一份红油脆哨川北凉粉,凉粉半透明、红油很正,有脆哨(熬猪油时剩下的"油渣"),放花生米也显得很地道,撒上一把马芝麻,又香又辣,动人。
糖油果子是下午茶的不二之选。炸好的果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有焦糖香味,表面有喷香的白芝麻,咬下去皮脆内软,微带酸味的粘软糯米和焦脆香甜的外皮和着白芝麻嚼在嘴里,香得翻了一个跟头!
晚餐毋庸置疑是红油火锅。毛肚、午餐肉、鹅肠、酥肉、豆奶、糍粑和黄豆粉是我的最爱。加上店内特制的芝麻油,“不辞长做成都人”。
学罢、游罢、食罢,漫步在成都的街头,徒步在浓雾氤氲的巷尾,感受着成都的节奏,体验着成都人天性中的乐观。“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人诚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