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观陆早才老师《灰雀》有感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观陆早才老师《灰雀》有感

“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发自然”,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征,阐释了天地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的自然而然规律。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灰雀》中列宁对小男孩的教育应该是“无为而治”,而陆老师这节课对孩子们无论语文要素的贯彻还是人文情怀的引领也可以说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支玉恒老师说“只有自然亲切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陆老师的课堂便是如此吧。感受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设疑启思

“你对灰雀是什么印象”“灰雀不见又回来,它去哪儿了”“一个不敢讲,一个不揭穿是为什么”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启发了孩子的思考,在思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二、设境研读

这篇课文几处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陆老师以对话为重点,设计情境,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对话,在读中感悟,又以悟促读。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话中含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陆老师便一次次地角色对话,化繁为简,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却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自言自语地说“还会回来吗?”只有感染,只有启发。从而达到了“无为而治”!

三、设计悟心

列宁和小男孩,一次次地对话,却都在话里有话,一个不讲,一个不揭,内心却都有丰富的心理活动!陆老师创设心理分析师的任务引导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再以“我想对……”说的句子练习,升华对人物的认识,对人物美好品格的赞扬。而这一切都是“无为而治”的水到渠成。

其实,不管是列宁还是陆老师,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正是因为不刻意为之才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