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讲到,在论语原文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行径,因为原文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今人的断章取义导致了完全背离原意的理解。
再比如,佛教讲“空”,什么是“空”?对于空的理解,有人会说“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讲得人云里雾里,佛教变成了玄学。其实读梵文原著,“空”在梵文里就是不存在,没有歧义。
还有,道德经一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半句,北宋王安石的断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今人根据王安石的断句来理解,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又让人看不懂了。其实道德经有魏晋王弼本和西汉马王堆的帛书本,这些版本比北宋年代更早,也更接近道德经本来的面貌。从这些版本可以知道,应该这么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没有名字以前是万物的开始,有了名字以后是万物的母体。万物没有名字之前,世界就已经产生了,人类开始给万物命名之后,万物就有了名字、概念这个母体。比如我们讲“马”这个名字、这个概念,所有的马都被概括在了里面,都是名字和概念这一母体的子。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