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不容忽视
小学有次放学回家,看到楼下邻居的小孩手里牵着一条线甩来甩去,线的另一头绑在一只小麻雀的脚上。我心一软,就初生牛犊不怕虎,也不管那孩子的家长在旁边,便过去问那小孩你这小鸟哪里来的。孩子愣着不说话,旁边的家长可能也突然有点愣了,就告诉我是在前面那个楼的墙角捡的,它一直飞不起来。
可能出于保护的心态,我冲那小孩要来了那只小鸟,赶紧捧着加快脚步上楼回家了,就怕后面那家长突然叫住我,让我还回去。
回到家,妈妈帮我剪掉小麻雀脚上的线,把它放在了外面的窗台上,又给它面前摆了点小米。它一动都不动的缩在那里,可能还没有从刚才被小孩甩着玩的恐慌中缓过来,看着就心生可怜。过了大概十来分钟,听见外面阳台传来一声响亮的叫声,等我跑过去看,正好看到它另外的麻雀一起飞走了,大概是家人吧,真好。
巧的是,第二天放学回家后又遇见了邻居阿姨和那小孩在楼下玩,我本能的去看那小孩手里有没有又牵着什么。那邻居阿姨也看到了我,把那小孩往我这个方向推了一下,说,快去,就是那个姐姐昨天拿了我们的鸟,让她还回来。我心里暗想鸟都飞走了,拿什么还呀,又一次加快脚步匆匆进了楼道。
本来已经忘记的事情,前两天看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又突然想了起来,突然明白那不只是一个小孩子拿来玩的麻雀被一个大孩子拿来放飞的问题,背后还有一个母亲是如何教育一个孩子的,如何给孩子说清一件事中的道理的。邻居阿姨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小动物,事后还趾高气昂,孩子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这位大人又怎能不懂。
我很欣赏《爸爸去哪儿3》里面那对夏姓父女,父亲明理,女儿懂事。中国常有孩子伸手去碰什么东西,父母赶紧打一下孩子的手,说,不能动。这位夏姓父亲总是通过告诉女儿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这是教育,前者只是命令。
在美国也有个实验。有关部门先发表声明称婴儿时期穿紫色的衣服的孩子日后智商更高,这看起来很荒诞,但是追踪调查表明,婴儿时穿了紫色衣服的孩子进入哈佛大学的比例更大,而没有穿紫色衣服的孩子更多的去了社会底层。结果不可思议,结论却是,穿不穿紫色衣服并不重要,而是这些孩子有着愿意相信这则荒诞的声明,并且让孩子在婴儿时穿紫色衣服的父母,这样的父母日后才会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当我们仅仅在关注义务教育的覆盖率,中学实验室的建设率,大学研究费用的投入率时,不妨也关注一下更贴近孩子最初心灵建设的父母教育。当父母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我们谁都不愿第一步就走错。
蒋九九
写于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