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天笑笑
有人说,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可这种爱也是建立在坦诚相待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当你敞开心扉,坦诚的对待所有人和事,你才会拥有全世界。
《无声告白》就是这样一本告诉我们在家庭中如何去爱的书籍。
书中通过十五岁女孩莉迪亚的死亡开篇,以寻找女孩的死因为线索,揭开了这个“神秘”家庭背后每个成员深藏内心的秘密。
01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人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此作品耗时六年写就,一经问世便震惊欧美文坛,曾一举夺得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其父母均为科学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透露《无声告白》的故事灵感来源于丈夫讲的一则轶事,她坦言自己也曾如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被歧视过,自己的性格最像故事中的汉娜,而梦想则如内斯希望成为一名宇航员。
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境内存在多年的种族歧视为背景,采取插叙的写作手法,以各家庭成员的不同视角为主题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
主要讲述了一个华裔男人,白人女人及其三个子女构成的家庭内的相关故事。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莉迪亚的家是一个缺少沟通交流的家,这样的家注定危机四伏、风雨飘摇。如此看来,无声告白并不仅仅是莉迪亚的告白,更是家庭内部各成员间的内心告白。
只是这一切仿佛来得都晚了些,毕竟二女儿莉迪亚已经离他们而去。为什么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作为父母的他们才认识到了告白的重要性呢?
其实,如果家庭内的每个人都敞开心扉,接纳自己、宽容别人,又何需告白?
02
隐姓埋名、冒名顶替的华人詹姆斯跟随父母远赴美国求生求学。因为其身份的特殊经常在学校遭到同学嘲笑鄙视,这在詹姆斯的童年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他从小到大便渴望能够融入人群,彻底消灭种族差异。
从小缺少父爱喜欢争强好胜、特立独行、追求与众不同的玛丽琳,渴望摆脱母亲的束缚,她不甘于做一名母亲为她规划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一心想要实现做医生的梦想。
计划不如变化快,当玛丽琳遇到了与众不同的华裔教师詹姆斯,便被深深吸引了。她放弃了曾一心追逐的梦想,尽管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可玛丽琳仍然选择了奉子成婚。
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内心创伤并没能彻底解决,即使两人在热恋时期也从未对对方打开过心扉。
旧的心理问题没解决,便不自觉的被带入新的家庭,势必会进一步影响新的家庭。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的三个孩子。
作为父母的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是自以为是的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后代。
这种无知将孩子们一步步推向深渊,不堪重负的莉迪亚终于选择了以死来摆脱束缚,这也是无声告白的由来。
03
这本书最经典一句话莫过于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玛丽琳的妈妈对她的期望,还是她对女儿莉迪亚的期望,无非都是在重蹈覆辙,自始至终也未曾摆脱爱的魔咒。
其实,为什么不能敞开心扉学会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呢?
如果詹姆斯当初能将内心深处的自卑告诉玛丽琳,玛丽琳能将自己对梦想未能实现的不甘讲给詹姆斯,也许他们都会谅解对方。
这样也就不会有玛丽琳日后的离家出走,不会给幼小的莉迪亚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更不会有詹姆斯痛失爱女后的出轨。
如果,如果……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现场直播,根本没有机会有“如果”。
如此看来,敞开心扉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玛丽琳母亲的去世唤醒了她对梦想的不甘、对现实的不满,于是她带上母亲唯一的遗物一本烹饪书与詹姆斯和孩子们不辞而别,只为告别她最痛恨的主妇生活,去给自己一个奋斗的机会。
无疑,这个选择没问题,也完全可以理解,可为什么不能坐下来和丈夫詹姆斯好好谈谈呢?
作为丈夫,詹姆斯有知道真相的权利。也许,玛丽琳担心说出来会遭到丈夫的嘲笑或者反对,但至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至少也不会引起丈夫的猜疑。
04
人生在世,常常因了现实所迫,需要适当的伪装扮演不同的角色,当夜幕落下,回到家这个温暖的港湾,终于可以卸下所有面具,不必伪装,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可书中的玛丽琳和詹姆斯并不是这样,他们的家庭氛围也不太和谐。玛丽琳永远都是为莉迪亚安排好一切。
莉迪亚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才使得母亲离家出走,母亲因怀孕再度归来后,她极力讨母亲欢心,对于不喜欢的安排也总是会说:“是的,是的”。
她就像一个木偶被玛丽琳操纵着往医生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奔去。玛丽琳非但没有发现女儿的反常,反而误以为女儿是真正的喜欢,于是,这变本加厉的“爱”便越积越多。
莉迪亚是痛苦的,她不喜欢母亲为她安排的一切,可她又是可悲的,为了留住母亲的爱不惜委屈自己,虽然最终试图反抗,可并未获得她想要的自由。
她完全有机会坐下来和母亲玛丽琳好好谈谈,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也许,玛丽琳听过女儿的控诉后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感同身受,就会选择放手也未尝不可。
但是,莉迪亚她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做。当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哥哥内斯考进哈佛即将离开家时,她内心的防线终于崩溃了。
她为了留住哥哥不惜把通知书藏了起来甚至撕掉,但被内斯及时发现了。他们兄妹间又产生了误会,莉迪亚也未能及时解释,于是,她和这个家里唯一的友好关系也解除了。
正如三毛《雨季不再来》中所说:“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
所幸的是,我们都走出了这份哀伤,而莉迪亚的生命和哀伤却永远终结在了湖底。
自杀并非她本意,她只是想靠自己的能力彻底征服内心一次,只是,她却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如果莉迪亚选择对父母敞开心扉,也许故事会是另外的结局。
05
如果说莉迪亚是因为父母之爱太沉重,以至于成为一种枷锁,那么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在父母那分得的爱却又太少,少到汉娜经常被忽略,少到当内斯告诉父亲他喜欢太空宇航员而被父亲残暴地打了耳光。
内斯为了离开这个畸形的家早日获得自由,拼命学习,终于考取了哈佛。然而他的内心还是失落的,他深感从未真正得到过父母的爱。
他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的告诉父亲他喜欢天文知识,为什么不能与父亲谈谈该如何度过及正确处理遭遇种族歧视的童年?
作为妹妹的汉娜总是喜欢偷偷观察姐姐莉迪亚的生活,对于姐姐的所作所为她都了如指掌,姐妹俩却从未进行过有效的沟通。书中将这种行为解释为嫉妒,或许是吧,毕竟她们还只是孩子。
设想如果内斯、莉迪亚、汉娜是无话不谈的兄妹好友,事情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番样子?
06
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兄妹关系,归根结底,我们都需要敞开心扉去坦诚相待,这在心理学上解释为爱的能力。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爱的能力,才能接纳内心并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好地、更适度地去爱他人。
这种能力无关乎贫富贵贱,它是人们处理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基本能力。
《撒哈拉故事》中哑奴的家尽管家徒四壁,活得毫无尊严与地位,但是,他的家却是温暖的。当他拿到三毛送的毛毯,不顾手和脚上的绳索飞奔回家时,当他看到妻子笑颜如花时,我知道那一刻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这种心灵的相通毫不设防,是无论多少金钱地位都无法换来的。
曾经有句话叫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所以无论是夫妻之情、亲子之情、兄妹之情,还是朋友之情,余生都请敞开心扉坦诚去爱吧,你的内心不再设防,便也不再需要告白,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还对敞开心扉的爱心存疑问,那么就来阅读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你想要的答案。
推荐指数:五颗星
齐悦梦想社群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