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们继续讲《神农本草经》序录
接上段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淌,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这里是一个用药的基本法则,都是很浅显的道理,临床当中会考虑更多因素。
之前,我们讲到了药有不同的剂型,宜水煎、宜煎膏、宜制丸、宜酒制、宜为散剂等。剂型的选择是直接影响药物的最终疗效的。
用药的原则那更是关呼疗效的最直接因素。
这部分内容从事医药工作的人会理解更深
今天我刚好以本经为基础简单讲讲,顺便再给大家讲讲正确的煎药、服药方法。
药的毒性观、毒药前边给大家讲过了,大家可以看看前边的讲义。
我们来看,第一句“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字面意思非常直白,如果用有毒的药治病,最初剂量宜小,如黍粟大就可以了,病情好转了就要及时停药,不必服完,若病情没有好转,那就加倍剂量再服。若病还没有好转。若病还不见好转,那就在增大剂量,直到病愈为止。
这里有个小文化 黍粟 古人黍、粟 是两种谷物 有谁知道是哪两种的?
粟米,估计很多都会宣传它是来自国外的、能够治病。
有兴趣就简单把粟米给普及一下。 现在很多都宣传粟米好,来自秘鲁高原,拥有神奇的疗效。 网上也有各种吃了粟米以后治病的案例。
大家不要相信这样的神药存在,粟(藜)米就是普通的杂粮,大家不要被洋背景、神奇疗效给欺骗了。 浪费了钱财,耽误了病情。
当作杂粮吃不错,但是指望治病就算了 参考前几年的东革阿里、玛咖、近年的黑枸杞
回到经文吧
这段经文讲了一个用药的基本原则,概况起来就是大家常说的“毒药治病,中病即止”
下一段,“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淌,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字面意思都比较好理解
药有药有寒、热、温、凉,这是药的四气。
相似的描述,《内经》里也有,比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这些都是很朴素的道理。
群友: 请教老师黍是什么?
先生:中医讲辨证施药,其起点就走这里可见一斑
先生答:黍是五谷的一种,和高粱长得比较像,有人说他就是高粱
经常有人讲“五谷不分” 但是的确现代人能把五谷分清楚的是非常少的了
再讲两个术语 鬼疰 蛊毒。
看着吓人,但很多典籍里都有这个描述。
先说读音估计很多打不出来
回到鬼疰上 第二个字读zhu 四声
核实一下吧 手机上打字都不好找到
从音上就知道,生了病就像身上有鬼住着
一种说法是肺结核(教科书里边的观点),一种说法是身体流脓
这里讲的鬼疰 我个人查证的结果认为就是 流脓 到处流脓的疾病 这种疾病多采用有毒的丹药去治疗 比较符合这里的描述
肺结核就是肺痨,西医借助显微镜的发展找到的致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
古人看不见,但是知道得这个病有传染性,死了的人还会传染给活人,所以认为是由于存在痨虫这样的东西 所以也需要用毒药杀死痨虫
从这个点上,大家也能看出中西医学的理论各自的出发点
所以我的观点还是,其他学科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方便还是该去借鉴。
群友:先生,请问肺痨在古时候是不是治不好啊?
先生答:是啊,现在也是难题。
虽然是难题,但现在基本上预后都比较好了。
我们继续吧
讲一讲中药的煎药和服药原则
这个对大家有直接的用途
经文: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应该自己看都能看懂
我简单说说背后的道理
先食后药,则药容易留在胸中;
先药后食,则药首留在下;
早上起来,阳气外发,走四肢,顺着阳气服用,则药能到达四肢
群友:先生,“旦”是说早上吗?对吗?
先生答:是的 旦就是早上。
药物的作用,同人体的节律同步协调,这是一种服药的基本观
但是也要指出,服用不单单是仅仅遵循这样的规律的
比如说,治疗咳嗽的止嗽散,是清代名方,原方 是说不要煎煮,散剂要用姜汤送服
但是,今天临床当中这样服用的太少了,反馈的结果就成了 这样一个方剂没有效果。 着实可惜。
现代医生很多 不去关注原方,名字都叫止嗽散了 非要让患者煎服,让用姜汤送服可以不管。 然后反过来怀疑是不是辩证错了 用药错了 这是我身边临床反应的一个直接体会。
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改善
刚刚说的这个是《本经》里讲的一个服药原则,是说疾病的部位与服药的时间关系。
服药还有考虑病的轻重缓急,有些药物需要少量频服的、有需要服后加被微微发汗的。 这些都需要医生综合考量患者情况以后给予综合指导
说一个简单的道理,睡前服泻下的药这就是不喝事宜
但基本的道理本经都给大家讲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谢谢大家! 我们下次就把序录讲完了! 然后给大家讲具体的药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