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于1994年上映,时隔七年后,《美丽心灵》在2001年上映,恰好我看这两部电影也隔了七年,它们分别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无可厚非,给人生带来的启迪值得我们七年又七年的回味与摸索。
《阿甘正传》讲述了阿甘弱智却不凡的人生故事。阿甘小学腿戴着支架被同学扔石头,珍妮告诉阿甘“跑!拼命的跑!”,阿甘被追打时拼命的跑,后来几个“恶霸”开小卡车也追不上阿甘,面临不被大学接收时,阿甘被橄榄球队看中,在球场上拼命的奔跑成为冠军,毕业后阿甘被派去越南参战,在战场上拼命的奔跑救战友而成为英雄,但最好的朋友战死,上尉失去双腿,自己屁股中弹,养伤期间阿甘专注于乒乓球,最终站上国际乒乓比赛的领奖台。而后阿甘为继承战死好友的遗愿——拥有海上的捕虾船,阿甘用奖金买了船和上尉漂浮在海上,成就了捕虾业变为富豪,但阿甘对富豪没有概念,最喜欢和珍妮生活在一起,修割草坪。
我们认为阿甘是成功人士,多是因为阿甘成为了冠军、英雄、富豪,但阿甘对这些成功的结果并没有刻意追求,甚至阿甘不理解冠军、英雄、富豪在世俗意味着什么,而阿甘能获得这些“成功”,正是因为阿甘没有以“成功”为目的,而是无杂念地只专注于当下的事,走当下的路。我们几乎都有目的,这没有错,但我们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投机取巧、眼高手低,我们杂念太多,我们的精神被各种事物分散占据着。到达峰顶是一条蜿蜒漫长的山路,而我们没有专注地走好当下的路,没有做好当下的事,我们时而在山底游玩,时而在山底下望着山顶寻找最短的距离后感叹自己何时能一步登峰。
渐渐的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的问题。我们知道自己不够专注,明白我们的精神被各种事物分散和占据着,我们也会懊悔甚至厌恶自己的不争气,但反思之后那些分散占据我们精神的事物消失了吗?没有。我们不像阿甘那样天生就是一个专注而没有杂念的人,我们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杂念,如何和分散占据我们精神的事物相处?我在《美丽心灵》中找到了答案。
《美丽心灵》讲述了数学家约翰·纳什患精神分裂而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生故事。性格孤僻的约翰攻读研究生时,便提出他的博弈理论,但未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生活不尽人意,渐渐的他一步步陷入精神分裂却不自知。他幻想出国防部高级官员威廉派给他军事解码的任务,幻想出自己的室友查尔斯,幻想出单纯的室友的侄女玛吉,约翰通过幻想,获得建功立业的成就感,获得真挚的友谊,获得被信任与被崇拜。但约翰完全陷入,从未对幻想中人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约翰的精神分裂带给妻子巨大的磨难,有时威胁到妻子的安全,甚至险些溺死自己的儿子。最终约翰仅存的理性让他意识到玛吉这些年并没有长大,玛吉一直是一个模样。
约翰意识到这三个重要无比的人是幻想的,但这三个人并没有很快消失,经常出现在约翰的生活中,与约翰对话,对约翰提建议,约翰刚开始大声吼他们,让他们消失,但他们出现的频率更高了,渐渐的约翰不和他们吵架,而是心平气和的与他们对话,最终约翰和他们这样告别:“你们是我非常重要的朋友,但我不能再和你们说话了”,直到人生的结束,他们虽然未从约翰的生活中消失,但约翰从未再和他们说过一句话。老友问约翰他们消失了吗,约翰说:“我仍有幻觉,他们或许永远也不会消失,但我已习惯忽略与不理会他们,他们和做噩梦一样,要不断喂养他们才会存在,他们缠着我不放,但我们每个人都被过去缠绕”。
我们每个人都被过去缠绕,因为我们的现在就是过去因果的总和;我们都被我们想改正的东西缠绕,像我们被懒惰、不专注、情感、抽烟、肥胖、游戏、熬夜、酒等等缠绕,因为这些不美好就像约翰的幻想一样,在某方面充实着我们。但这些不美好都是分散和占据我们精神的事物,我们总幻想有一天我们会摆脱不美好而成为想象中的自己,但这一天迟迟不来,于是我们与不美好作斗争,想要把这些不美好从我们的生命中永远剔除掉。
但其实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剔除这些不美好,不美好与我们共存,不美好是我们的一部分,不美好与我们美好的部分相互平衡,我们能做的就像约翰那样,认识到自己不美好的存在,接受自己身体中的不美好,然后选择不去喂养与忽略他们,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阿甘启发我们成功少不了专注,约翰启发我们我们专注少不了不去喂养与忽略干扰我们事物,这样我们会更快抵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