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东西写的久了,就会有一些疲惫感,疲惫感出现了,灵感就出去旅行了,灵感走了,东西就写不出来了,写不出东西来,就有些烦躁,烦躁得久了,就不想写了,一动这个念头,我就会问自己一开始为什么要拿起笔。
我仍记得之前与一位网友说,我写作,是为了一、提升自己,二、教育孩子,三、改善生活。这是我的初衷。
当初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很单纯,很简朴。我想着我读的书多了,写的作文多了,就能把写作当成我的一门手艺,用写作来促进我的思考,用思考来的东西来加固我的学习,这样我就能保持我的高速成长。
我想在孩子能听懂故事的时候,能随口说出一大串故事,我想在孩子外出的时候,用清晰的表达告诉她世界是怎么成形的,我想在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能及时把知识传授给她,这是写作可以赋予我的能力。
我想着当我的水平上升,读者觉得有所收获的时候,我的写作便也可以算是有了自己的东西,那个时候写作便可以有些盈余,成为一门可以赚些钱的手艺了。
可是最近感觉很累。我每次打开简书,点开写作的界面,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便又把它关掉,过一会儿,觉得不甘心,日更了这么久,怎么也要坚持下去,于是又点开简书,然后又关掉。
写作靠灵感,靠积累,我的存量太少,已经用完了,除了真情实感,实在是不知道再去写些什么了,可是有多少人在乎一个远在天边的人,随意抒发的真情实感呢?
02.
之前怀左同学在写作群里办了一次写作比赛,主题是“理想的生活”,我报名参赛,然后石沉大海。优秀的写作者太多了,我逐一阅读了被评选出来的十二三名写作者的文章,无一不是触动心灵的文字,我深深的感到我在写作者的世界,怕是连无名小卒都算不上。
那么,我继续写作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
负面情绪开始蔓延,充分暴露了我隐藏着的自卑。我只好埋头思考,甩开这些负面情绪。写作提升的是自己,别人写得好,学过来便是,何必自怨自艾呢?
我喜欢“换一个角度”想,有的时候,自己的负面情绪压抑不住了,我便会换一个角度来想,无论别人是否认为我是一个现实中的阿Q。
怀左同学是一个很厉害的写作者,他不仅有众多的粉丝,而且还出了两本刚上市几天便销了几十万册的畅销书。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事,去赚钱。
03.
没写作之前,我与身边的朋友聊天,我告诉他们,我想写作。然后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赞赏,比如,有志气,上进,厉害了我的亲,你牛X等等,可是他们每一个人到了最后都会加一句:就是写东西的人太多了,没啥好出路。
我听到了前一句,直接忽略了后一句。因为我想到最近听的一个词:社会分工。
写作者们每天生产许多文章,功能各有不同。有的可以慰藉失意人的心灵,有的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有的可以传递知识,有的可以分享思考结果,而他们的做法本身也是在传递经验,生产知识。所以叫写作者们为知识生产者不为过,这便是一种社会分工,是可以成为非常正当的职业来对待的。
整个社会的总知识存量,因为他们的输出,成指数级增长,所以常有人抱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大爆炸,知识越学越多,怎么学也学不完,让人烦恼。
可是有哪一个时代不存在这样的抱怨呢?
这个时代给写作者的机会就在这个指数级增长的知识存量中。写作者能够省去大量自己摸索的时间,他们可以站在一个又一个的巨人肩膀上,看见这个世界的全貌,用键盘去书写自己看到的景色。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写作者可以腾飞的时代。
所以我为什么不忽略那句话——“没好出路”呢?
04.
在怀左同学的写作群里认识了一个小姑娘,还在读大学,每天在简书上日更,在写作群里发“说人话打卡”。
她大部分打卡的文章我都看了,记叙了一些日常的琐事,但朴实、平凡,令人感动,我想,许多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所以她在简书里的粉丝比我多。我想,这是一个比我厉害的小姑娘。
于是我就以她为目标,仿写了几篇说人话打卡,可是内容看上去干涩、没有营养,也无法让我自己感动。我不知道原因,明明是仿写,缺了什么呢?
我思考了许久,才得出一个结论:是感性。
感性是什么?是非黑即白,是不正义就邪恶,是不理性就冲动,是不热闹就寂寞,是不害怕就勇敢,是不爱就恨,是一种豁出去的豪放,是一种拼尽全力的豁达。
我不敢说因为我是一个男人,是一个理工科毕业生,所以我的感性不够,因为我并不能保持时刻的理性,我也有十分感性的时候,只是对于我的写作而言,我没有把两者结合到一起,我常常似是而非,观点不明确,感情不集中。
而感性表现出来最直观的作用就是,价值观输出。
写作者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写作,他们的价值观在他们的文章中以不同的角度体现,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是如此,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才有力量感,才有说服力。
那么,我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呢?
05.
说人话打卡的小姑娘今年刚20岁,还有两年才二十二岁。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因为我想起来了陶喆的歌:《二十二》。
“他今年农历三月六号刚满二十二,
刚甩开课本要离开家看看这世界,
却发现许多烦恼要面对。”
如果我还在二十岁,我一定不能理解这几句歌词的意思,因为那个时候我也有许多烦恼,为什么要到甩开课本看到世界才发现有烦恼要面对?
可是我今年三十二,所以我明白,世俗的烦恼才是真的烦恼,我每天面对的许多人,许多事,不再有老师可以给我指引,家长也不能再为我遮风挡雨,一切的苦楚,烦恼也不能轻易的与人分担,所有的一切我都需要打碎了自己咽下去,哪怕这些东西会割断我的咽喉,切破我的肚肠,我也必须义无反顾,因为我别无选择。
“他常会想望能回到那年他一十二,
只需要好好上学生活单纯没忧愁,
他就像一朵蓓蕾满怀希望。”
所以我也很想回到20岁,那一个对于我来说无忧无虑的年华,一个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能够获得嘉奖的时候,一切都可以抛到脑后,不用去在乎我的别无选择。
所以多年后重新听到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写得真好,一字一句都写到了我的痛处。
所以我常想,我比他们多荒废了十多年,再开始写作,真的追的上吗?
咪蒙在她的书里告诉我:栽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歌德曾对我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是的,我的理想并不是追逐,我应该把握现在,主宰自己。
06.
今晚,我在我的脑回路上走了一圈,发现我回到了原地。
我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写作不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
它的意义所在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去重塑他们的价值观,去传递我发现的知识,去给这个社会添砖加瓦。
它的意义所在,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存在意义,是为了重塑一个新的自己。
它的意义所在,是为了生产一个更好的自己,让我的孩子在充满思想的世界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它的意义所在,是为了让我喜欢的事,变成足以影响我的生活的事业,让我喜欢的事,为社会创造价值,让我喜欢的事,被世界认可。
它的意义所在,是为了让自己老了以后拥有蒙田那样的豁达。
蒙田曾说: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