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有人拥有亿万家产,却抑郁成疾。有人穷得叮当响,却活得乐呵呵。为什么会不幸福呢?是欲壑难填,不懂得知足造成的吗?没有幸福感,更多的原因是缺乏信仰造成的。
白岩松说:“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我爱追抗日谍战片,剧中老一辈革命者他们愿意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觉得他们的信仰就是国家。
身边年长的老人都比较信佛,逢年过节都祭神拜祖,对他们来说,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也是一种信仰。现在的年轻人都接受无神教育,把老人们那一套看成是迷信。
人类是在缺乏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需要寄托平衡,才出现信仰。信仰,安心立命的基石。 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撑,在无助的时候给人力量,在成功的时候让人骄傲,在茫然的时候为人指明方向,在挫败的时候让人坚强。
我百度了一下何为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榜样。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
我承认,人有信仰是对的,有信仰的人才有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活着能自食其力,能健康快乐的活着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付出与收获基本相等也就知足了,能普济天下为人类作重大贡献的,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然后为了更好的活着而奋斗就是信仰。不管你知不知觉,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人人都可以修心向善。修心不一定非要去寺庙,而是在日常也是修心行善,知足常乐,重新发现自己,保持一念的清净。
当今社会强调实用主义,许多人对精神事物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偏离精神境界的追求,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承认物质价值,不相信精神价值。可是坚韧、善良、慈悲、诚信又有哪一个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呢?
何为信仰?
周国平《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中说:“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或者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成为信仰。”
安全感与幸福感归根底结,都是自给己自己的!作为普通人,好做眼下需要做的事情让,自己成为选有择的人保,持健康与快乐,这才是眼下实实在在的安感全与幸福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