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是王菲在1997年生育后推出的一首歌。
喜欢她十几年,这首歌在她的作品中意境、技巧上突破都不大,但每次听时,还是会被那温柔坚定的声线攫住神志。毕竟,她就是在追寻自我追寻爱情,没有刻意拔高自己,把自己包装上神坛。
就算再填成华语版,也只是寻常故事,寻常幸福与不幸。欣赏粤语只是个人偏好,但林夕歌词中丝丝入扣、婉转凄绝的语句,说是佐证了粤语中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毋庸置疑的。有时华语歌确实舍弃了汉语的美感,如圆美流转的仄声,都在语言简化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有微弱的清脆的钟声由远即近。像是庙宇,使人心中陡生安宁虔诚,又有悲凉的阴云压城而至。她总是带有佛性,就好似对宿命惊鸿一瞥时突然惊慑。顷刻便是稍显低沉的清亮伴奏,溪水般不受任何阻滞,让缥缈歌声自然浮出山涧。音色明澈轻盈,却因附于具象而显得真实可触。
王菲字斟句酌、吐语如珠。旅馆、门牌、神态、长街,这些都“还记得”。女主人公缓缓诉说曾经美好的场景,依然留住和当时一样知足的笑颜,并没有太多哀怨伤怀。她说当时昏暗的街灯照出一脸淡黄的光,霎时有种地老天荒的错觉。他将尚存温热的便当小心翼翼放在她手里,叮嘱她保重时,坚毅的唇线才略有柔和的轮廓。这一切都让她忍不住要哭泣,但她知道相聚无多,“剪影中你轮廓太好看,凝住眼泪才敢细看。”
不收起泪就不敢细看。怕眼泪决堤,又要饰演坚强。她记起当初离别时许下的约定,即使时间再久也不能释怀。可这份约定又添了多少清醒自知啊,只是相约“看漫天黄叶纷飞”,只是约定“假如没有死”,情到深处仿佛什么都不需要确认。纵然似乎会永远分离,纵然爱情是镜花水月般的幻象,也不愿在此刻以虚假的甜蜜来麻痹彼此。
已将完全的信赖交付给你。所以在回首之际,能说自己没有忘记,说“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只是一句话的温暖润泽,便可以守护到世界尽尽头。
王菲依然保持着明净的声线,继续用歌声讲述这个故事。音乐不急不缓,节奏温和清雅。女主人公的回忆充满预感,过去与未来的交织徒生沧桑。每段旋律的伏线似乎都暗示着离散。当天街角流过你声线,沿路旅程如歌褪变。告别的刹那间,整个世界好像都改了颜色,但是只能浅笑相送,心中沦陷。充满悲伤却仍要握住微茫希望。
什么都忘记了也不忘记约定。什么都舍弃了也不舍弃对你的爱。在时间里,这已经不是偏执,更多的属于生之柔韧。我爱你,爱到能够承受别离。痛彻心扉也可以在今天莞尔陈说,而且不让一滴眼泪流出眼眶。
然而她说,要决心忘记我便记不起。那么记得起该是不愿忘记。是的,有所约定,怎么忘记得起。它像昔日深植的幼苗,要对无尽的黑暗与寂寥甘之如饴,才可能在某一天开出花朵。
当然这花朵有可能并不绚烂,有可能还未绽放就腐烂在泥土里。而她是如此独立自觉的女性,始终都没有对他提出任何要求,只是“我”记得、“我”未忘、“我”认得你。她要自行担当所有未知的痛楚,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深情,她没有表白过却处处是痴绝之语。她以她至死不渝的约定束缚了她所有幸福的意义,决然不给予自己退路。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深婉悠美的抒情旋律,由此平添几分苍凉。
为渲染离别,王菲的声音略低沉,但仍有她一贯的明净平滑。淡漠中似会迸发出清决魄力,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态度在歌曲和生活中都做到淋漓尽致。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烦恼“太红了”;在舆论的污名中,她我行我素爱谁谁;在商业的大潮中,她潜心修佛,如如不动。
她有很多超越时代极具实验性的歌,英伦迷幻风格的《Di-Dar》,窦唯编曲、充满Brit Pop和Dream Pop元素的《无常》,层次丰富、高透明度的《脸》,拉丁曲风、充满精灵感的《只爱陌生人》等。但这首温柔深情的《约定》,仍体现了她老派的一面。两种她我都爱。
爱情啊,不论这个世界是否将它遗忘,她都要努力持守。能够去爱是一种能力。多少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柴米油盐跌落凡尘,不知爱情为何物。而她依然保持着少女的纯真和清冽,与十七年前合作《迷魂记》的小谢再度携手。你还敢做梦吗?这样敢于追寻爱情、追寻新生活的勇气,年轻人也会自惭形秽吧。
即使有时候,爱情只是一个人在原地站立到孤寂如死为止。然而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宁愿盲目向前,千难万险都无所畏惧。
只是要告诉世界,爱情可以如此纯粹。不要轻易约定,除非要让它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