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锤子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那篇里总结过:交易,最好是现货交易。然而这个道理,楚怀王并不懂得。
锤子之前还介绍过,可与秦国抗衡的大国有齐、楚。要是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搞秦国,秦国是吃不消的。
公元前313年,齐国就和楚国联合攻击秦国,秦国战败,割地。齐楚一旦联合,秦国不仅一时在战场上难以胜出,在战略上也不能按照“联齐楚,搞三晋”的方针实行。所以,为了秦国长远的战略计,必须瓦解齐楚联盟。秦惠王找来张仪,让他想办法。
如果你是张仪,你能有什么办法呢?战场上刚刚试过,打不赢。想通过外交手段瓦解齐楚联盟,无论是讨好楚国,还是讨好齐国,必定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还不一定奏效,很容易陷入被动。张仪决定,争取主动。要转被动为主动,就要无所不用其极。张仪向秦惠王要了仪仗车队和钱就出发了。
他去了楚国,告诉楚怀王,秦王和自己最喜欢最敬佩的人就是他。最讨厌嫌弃的就是齐王。如果楚怀王可以和齐国绝交,他会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割让给楚国。这样秦国去攻打齐国,齐国要求救于楚国,将不得不为楚国马首是瞻。楚国又卖了秦国人情,还得到了六百里商於之地,一举三得了。
商於,原本是卫鞅的封地,他就是因为被封在商於,所以世称商鞅。作为秦国曾经给变法功臣的最高奖赏,这块地让楚王垂涎三尺,利令智昏。
楚王马上答应,派使者去齐国绝交,第一批使者还没从齐国回来,又派出第二批使者。可见他有多急。他就像是现代受了电信诈骗的人,生怕大奖跑了,急于给对方打“手续费”。其结果可想而知。
张仪回到秦国,马上暗中派出使者去齐国联盟。楚国也派使者来秦国和张仪谈商於具体的交割事宜。张仪称病,严重地连家门都出不去,哪里还能办这种公务,缓缓再说。楚王马上以为这是张仪不相信自己的诚意,于是又派了个喷子去齐国,对着齐王一通乱喷。这下张仪该相信楚国对秦国的诚意了吧?嗯,齐国这要是都没和楚国绝交,那就有鬼了。张仪马上告诉楚国使者,交割六里地而已,用不着使者亲自跑一趟。楚国使者懵了,你不是说六百里吗,怎么现在说六里。张仪故作惊讶且无辜,我不过是给秦王打工的,哪里来的六百里给你。
楚王一听怒了,小人!出尔反尔!戏耍孤,不能忍。孤要兴师攻秦。此时一旁,之前在秦国和张仪争过丞相位的陈轸说:“我现在可以说话了吗?”
楚王派出去齐国断交的使者之前,陈轸就对楚王说,这六百里地你拿不到。要让秦国先出地,你后去和齐国绝交,秦国必定反悔。先和齐国绝交,再问秦国要地,也决要不到。反而受张仪算计,自取其辱。这样你肯定要发怒,到时候西面得罪秦国,又和北面齐国绝交,那他们两国必定会联合起来攻击楚国。陈轸这一番话堪称神预言,事情果然闹到这一步。可惜当时楚怀王听不进去,一心想着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商於六百里地。他还叫陈轸别再说话了,我这事马上就成了,你等着看吧。
陈轸现在看楚王,就像看弱智一样。大哥,你还真是没出过社会啊。现在不能因为一时之气主动攻击秦国。楚国现在已经和齐绝交,再攻击秦国,等于我们促成秦齐联盟,到时候他们的剑锋一定一起指向楚国,楚国陷入双线作战的劣势,肯定招架不住。不如割一个城池给秦国,约秦国一起攻击齐国。在秦国的损失从齐国那找补回来。
楚王心里那个气啊。哦!我被秦国那没皮脸的张仪骗得找不着北,我还不能找他们麻烦?还要再送一城池给他们!齐国无缘无故被我得罪了。我还要从无辜的一方身上找补损失?不!决不!谁骗的我,我找谁。你不要再说话了。
陈轸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事实的验证。秦国果然和齐国联合起来对付楚国,韩国见势,也带着刀跟着去分一杯羹。结果楚军大败。
在如今社会有一种人,就是要给骗子打钱,怎么都劝不住。你要劝他吧,他还指责你嫉妒他的好运,看不得他好。甚至警察的话都不相信,就是相信骗子。让他听一句劝比登天还难。好心当作驴肝肺是什么感觉,陈轸是彻底明白了。整件事相当诡异,张仪是大国丞相,居然会使出如此非常手段。楚国是大国君主,居然像个三岁小孩一样被骗了。千古之下,让人无语。现在的电信诈骗也是,明明很容易就识破的骗局,有的骗子居然能骗到几亿软妹币。快速致富的法子,果然都在刑法里写着。
陈轸在秦国时,和张仪共事过。他很了解,张仪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是,他是骗了楚怀王。可那又怎么样呢?秦国一举打破齐楚联盟的封锁,摆脱了外交和军事上的困境。并且将此困境转嫁给楚国。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扭转了整个劣势。天下人要骂,就让他们骂好了。和秦国得利相比,我张仪挨几句骂算得了什么。这都是我一个人的主意,他们不会骂秦王骂秦国,那就于国家于君主的颜面和信用无损。就算天下人都唾骂张仪,有一个人知道他,理解他,感激他,就够了。秦惠文王知道张仪虽然擅长骗人,说话不算话,但他仍然是个为做事能受委屈的好臣子,好下属,好男孩。那些骂他的人知道什么?有些难事,必须做,总要有人主动站出来担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陈轸在楚国也做了很久的官,他熟悉楚怀王。这是个在帝王之家出生成长的人,遵循和继承的是贵族的精神和理想。在他的世界里,礼义信是严格的行为准绳,除此不知道还有其它操作。他可能是一个好人,却绝不是一个好君王,不知道这大争之世早已经礼崩乐坏,从上到下,从君王到布衣,很多人都抛弃了春秋礼治中的道德理想,转而务实现实。为达目的,道德可以被轻松踩在脚下。用道德理想可以解决战国乱世纷争吗?要是能,孔夫子早就成功了。环境变了,只有想办法先平定乱局,再重新建立新秩序。这个道理,陈轸知道,楚怀王和其他同样迂腐的君王大臣们不知道。贵族代表的道德理想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败给布衣庶民代表的市井(务实)精神,这是时代的选择,谁也无法逆转。
对于最终的结果,陈轸也只能徒叹天意。他的“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之策能奏效吗?其实希望渺茫。三年前,即公元前316年,秦国已经取得巴蜀之地,这意味着秦国要是进攻楚国,进军路线不再只是南下武关。楚国的国土广袤,不可能一次鲸吞,但有巴蜀以后,找着机会蚕食楚国就大大方便了。秦国这时候有可能和楚国联合去攻击和自己不接壤的齐国吗?放着嘴边的肉不吃,去追天边的鸭子?楚国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秦国上钩,只割一个城池肯定是不够的,反过来割给秦国六百里地还差不多。楚国虽然国土广袤,但是国行封建,真正被楚王室控制的土地并不多。楚王就算舍得大出血,仓促之间也不一定能凑出一块连贯完整的土地割给秦国。计策成功的可能性虽然渺茫,不过总比没有强,比坐以待毙要好。
楚怀王的倒霉日子还没到头,再过十几年他会成为秦国的阶下囚。我们下次再讲。
原文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