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虫,25岁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站在人生的分水岭。
与18岁的莽撞、22岁的迷茫不同,此时的我看似与青春期的自己并无二致。
但25岁的身体里,早已藏着能燃烧出熊熊烈火的灵魂。
毕业两年的社会适应期让我意识到:25岁不仅是年龄的刻度,更是规则与自由的博弈场。
而松浦弥太郎以自身33年的职场经验,总结了50条人生实操指南。——《25岁,如何规划你的人生》
一、职场提升
1.成为“被需要的人”
社会非常需要“即战力”,即能解决问题、带来价值的人。
在上一些个人IP的培训课时,也经常听到老师说:
你要思考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你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
2.用感动交换价值
收入≠时间×努力,而是“带给他人感动的质量”。
国际球星年薪过亿,是因他们的球技让全球观众感动。大多数人可通过专业技能、真诚服务或创意内容创造价值。
可以定期复盘“本周为他人创造了哪些感动时刻”,量化情感价值。
3.把失败当“系统调试”
以前认识一个号主,她经常更新自己的“系统”。
她的微信初始昵称是1.0,后续变成1.1,1.1.1,1.2,2.0。
我还很好奇问她这是什么意思。
她说当她完成一个成就,根据她给该“成就”的大小进行分类。
比较小的完成了,或是促使她“恍然大悟”了什么道理,就是1.1.1,如果是比较大的成就则是1.2;更上一层楼则是2.0。
她通过不断的记录不断地复盘,进行自我迭代升级。
失败往往不是终点,而是自我提升的一环。
二、自我提升
1.学会列“清单”
清单可以是多种,比如列“十大幸福清单”,写下自己认为十大幸福的事情,即使没办法实现也没关系。旨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十大想见面的人、十大最适合散步的位置、甚至还能列出十大最难相处的人。
2.建立个人品牌
让别人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在小红书写干货(比如“XX新人避坑指南”),在知乎答专业问题等。
松浦的个人资料有两种,一种是“初次见面就能立马了解他的”,另一种是“介绍自己的近况,并且持续更新”。
建立个人品牌,迎来更多机会。
3.改变观点,提升层次
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事情的习惯。
遇到问题先问三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方案被拒?”→“客户需要什么?”→“我哪里没做到?”);思考在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决策。
三、人际交往
1.远离消耗型关系
若一段关系让你长期焦虑或自我怀疑,果断止损。
内耗消耗的是自身能量。
2.“三米原则”
主动与三米内的人问好,培养亲和力。
3.给朋友赠送“小而特别”的礼物
比如对方提过的一些东西。
4.定期与合适的朋友发起“价值交换活动”
比如教朋友PS,换TA教你Excel。
四、长期主义
1.健康管理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2.微小积累法则
每天读10页书、存500元、学一个新技能,10年后将产生复利效应。
❀
五、写在最后
在我20岁时,我其实很排斥看这类书。我不喜欢看别人稳妥妥的总结。
也不想看书里的指导。我觉得人是一颗自由的树,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而不是通过某种规则或是某种框架来限制自我的发展。否则和令人稀奇的方形西瓜一样。
我不喜欢提前预判,不爱算命,不想做任何提前知道的事情。因为人生未知才比较好玩。
最近在看书时,我看到了这本书——
人不能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应该看看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看看大家对世界的看法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欢迎大家和我私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