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随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量由信息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古典经济学---效用价格论
效用价格论是指信息商品价格是由信息使用后可能或实际产生的效用来确定。效用价格论者认为,由于信息商品生产不存在平均化的社会必要劳动,信息商品中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实体,信息商品价值也不能做为比较的统一尺度和共同标准,信息商品的价格只有借助于其效用指标才能正确描述,因而信息商品的效用也就成为信息商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古典经济学---供求价格论
供求价格论者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信息商品的价格。
古典经济学---生产费用论
生产费用论是指信息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成本与耗散费用,以及利润率。
现代西方经济学---边际成本理论
边际成本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为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将再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收益时的价格确定为信息商品的价格。
现代西方经济学---垄断价格理论
信息商品垄断价格的形成决定于卖者的垄断性、买者的需求程度和支付能力。
现代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理论认为信息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以生产费用为基础,兼顾一定时期内的市场状况,包括综合考虑供求关系、垄断特征和竞争程度等因素而制定出的均衡价格。
信息商品的差异化定价---个人化定价(一级价格歧视):企业根据顾客的地理位置、人口特征、收入特征以及顾客对信息商品的认同程度,为每一顾客制定一种价格,向每一位顾客收取的数字产品价格刚好等于其意愿支付。
信息商品的差异化定价---群体化定价(三级价格歧视):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个性化定价。
基于对象:根据用户的身份、收入水平实施差别定价。
基于空间:根据顾客国家或者地区实施差别定价。
信息商品的差异化定价---版本划分:信息商品生产商对于同一件信息商品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分割或者组合,赋予不同价格,每个版本的内容、功能、价格不同,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必要性:没有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缺乏精确的客户资料。
原则:完整的产品系列;强调顾客差异。
关键:确定消费者对信息商品价值的评价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要素:急迫程度、用户界面与用户的经验、便利性、图像分辨率、操作速度、灵活性、容量、特征和功能、完整性等。
可行性:产品差异化的成本极低。
版本划分的数量:默认版本数量为三个;回避极端;降低高端产品的价格使其更具市场潜力;降低低端产品的质量使其吸引力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