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中央台的《经典咏流传》,众多国外在华留学生传唱了经典《关雎》之后,一位黑皮肤满脸美髯的小伙子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尼日利亚的麦克,你们吃了吗?”包括主持人现场嘉宾在内的所有人和观众们一愣,旋即大家对于这个传统地道的中式问候报以热烈地掌声,主持人撒贝宁亦反问:“你吃了吗?“小伙子说:“我吃了“…………大家都乐得开心的大笑,大约和我一样内心不淡定了,许久没有人关心你“吃了没有了”。
细细想来,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和别人这样打过招呼了,每天早晨看到熟人,大家相对一笑,“早啊,上班去啊!““嗯,是的,早啊。”进入公司大门,遇到同事们都是友好地招呼着:“早啊!”“早啊!”鲜少有人问一句:“早饭吃过了吗?”我们的打招呼文化,越来越和国外接轨了,成了简单明了的“早啊”,就和“morning”“おはよう”一样。
许是不再饥饿的缘故,除了说”早上好”,在非饭点遇到熟人的时候,有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了。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房东老太太住在我楼下的另一套房子里,她无论什么时候甚至在节假日,只要看到我出门就问:“上班去啦!“如果我从外面回来,哪怕深更半夜和朋友嗨回来,她都是问:“下班回来啦!”现在住的地方,也有一个和善的老太太,和那位老太太一样依然无论何时都是这样两句“上班去啦!“下班回来啦!“时间长了熟络了以后,我逗她:“阿姨,我也是要休息的,不能总是上班下班的,你为啥每次看到我都问我是不是上班啊?”她不好意思笑了笑说,“我不晓得怎么打招呼了,说吃了吗?肯定吃了啊!”
时代在发展,生活节奏亦在变快。我们的文化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变化,从“吃了吗?“变成了简简单单的“你好“二字。“你吃了吗?“真的是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听到了,只有回老家的时候,迎面遇到熟人,第一句:“哎,你好你好,你家来了?什么时候家来的?“第二句:“你个成吃啊?““吃了吗?“----已经不再是第一句招呼语了,听的多的还是“你好“你好“。
最近几年总有感觉,中国人在渐渐丢失自己的传统,而外国人却琢磨的津津有味。电视节目里各种外国人和华人小朋友唱中国的民歌,戏剧,看上去比中国人都地道。曾经无意中读到一个外国人写的来中国的宝典和注意事项,诸如“吃饭筷子不可以插到米饭上““中国人可以随意问年龄“,“打招呼要说你吃了吗?“别把对方说的不用了谢谢当真”…….时间太长了加之当时读的是英文版的,内容有点记不太齐全,但我当时的确被震撼到了,现在想来又有些悲哀,难道我们的文化只能变成文字总结成为别人学习的文化,而不是自己来传承吗?
好莱坞的动画片《功夫熊猫》非常到位的把握了中国文化,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而我们一些电影电视剧工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缺乏敬业的意识,篡改历史,颠倒是非,让观众误以为那就是历史。最典型的是发型,中国古代男子在明朝以前都是束发盘发,只有外国人才是披头散发,看看我们的古装电视,满屏的披肩长发,好想问一问演员们:“你们成天披着头发舒服吗?“
“你吃了吗?“但愿能唤醒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对过去的传承,让经典真正的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