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各大母婴群快一年了,我的生活因此添了很多新的乐趣。可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多了解些育儿心得,我退了十几个写作群才得以保证接受量守恒。事实证明,很多道理我都是通过和群里妈妈们的交流中学到的。
母婴群可能是近十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于极度想科学育儿又不知从何入手的新手妈妈来说,简直是人类之光。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一般通过管理员邀请进入,有着明确的群规,不准在里面互发链接做无谓的推荐或者随意发起团购。可日子久了,想提起笔写写群里的人或事时,却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新鲜事可写。
(一)万变不离吃和睡
母婴群基本都按专题分类,专攻睡眠的,专攻辅食的,集思广益挑玩具的,还有推荐童书绘本的,但逃不出两大主题——吃与睡。
我常常点开的,是一个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群,里面各类育儿达人云集,一键满足所有。
吃,在此特指一岁前宝宝们吃的辅食。群里有几位宝妈,每天两三顿辅食可以用到15种食材,肉奶禽蛋雨露均沾,卖相还让人垂涎欲滴,想着她们的孩子从小就吃满汉全席长大,我总觉得自己在虐待孩子,尽管我也在努力的变花样。
一天一位妈妈做了牛肉香肠,不到三天,群里的10几位妈妈就都晒出了自己的香肠照,一个比一个有创意,真是学无止境。
除了吃之外,每天雷打不动的,当属孩子们的睡眠打卡。
从晚上七点开始,群里一批最早入睡的天使宝宝妈已经开始报告了。
“布丁今晚七点,喝了120毫升奶,20分钟,抱睡成功。”
“木木喝了150毫升奶,玩儿了半小时,刚刚睡着。”
当然,如果八点半左右能在群里现身打卡,依然会被众人羡慕。
我拍下一张雪球豪放的睡姿,说了句:“雪球今晚出门玩儿了一小时,回来20分钟后奶睡了。”
睡眠也是有鄙视链的:自主入睡,哄睡,拍睡,奶睡,奶了还不睡。
从奶睡到自主入睡隔了千山万水,为此,各大育儿专家们发明了独创的哄睡法,各显神通。一天群里一个新加入的问:“每天为了孩子睡眠操碎了心,值得吗?”
一言既出,群里20多个人发言列举宝宝睡眠好的长处,健康成长事小,宝妈精力充沛事大,乃至关系到家庭长远的稳定和谐。
睡眠方面有一条原则,睡前一定要放电充分,电放完了自然会入睡顺利些。但不排除极少数通电五分钟精神几小时的活跃宝宝。
断断续续到九点半,没睡着的妈妈已经开始有点焦虑,七点入睡的部分宝宝已经有的开始醒了要喝奶或者拍哄。队友们都已经开始放心的刷手机或者打游戏,但对于妈妈们来说,这一夜仿佛才刚刚开始。自己睡得好不好,取决于宝宝后半夜醒几次,以及闹的时间长短。
长夜漫漫,每晚只能在群里默默祈祷,为自己,也为别人。某种程度上,打卡分享的目的并不是寻求如何让孩子睡得好,而是看看别家的孩子睡得比自己家更不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减轻负罪感。
(二)母乳喂养的甜蜜与苦辛
群里大部分还在坚持母乳,孩子们快一岁了,但彼此都鼓励着尽量喂得久一点。谁都清楚,一直吃母乳长大的孩子体质会更好,小时候更不容易生病。比起奶粉里那几种数的过来的物质,母乳里含有的营养元素可以列满一张纸。
想到周岁时大部分家庭都会断奶,妈妈们心里也是复杂得很。都说断奶比失恋还刻骨铭心,真的如此吧。想到每天四目相对的亲密无间被冰冷的奶瓶所代替,再想想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最不忍心让他们失望的,就是妈妈。
“不然就喂到一岁半或两岁。”群里已经有人自动延长母乳时间。
“要不就自然离乳吧,这段时光太宝贵。”
“你忘了你每天涂乳头膏垫防溢乳垫的辛苦了么?”
母乳的日子里,我连辣椒都不太敢吃,想想断奶后的日子会很爽,但更多时候想到的,是舍不得。
所以我们还在坚持,辛苦并快乐着。
(三)真正的回奶神器是婆婆?
妈妈的神经大多敏感脆弱,这个时候,万一婆婆们有一句关于隔代育儿的误解,那场面将会很惨烈。
对妈妈们而言,母乳量的多少和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因为生气而回奶的例子,所以才有那句:“婆婆才是真正的回奶神器。”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句,“她们都是亲奶奶,我们才是后妈。”
那天群里有一个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她每天背奶上班很辛苦,可婆婆还是总责备她奶量少,一边怪她一边执意想给孩子喝奶粉,果然,孩子喝了香甜的奶粉后对母乳提不起兴趣了越发抗拒,她慢慢也回奶了。老人们总是受不了孩子哭,一哭就觉得是由于饥饿,其实孩子哭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与释放,和饿不饿关系不大。话虽这么说,当孩子真的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妈妈们还是积极的给她们吃奶喂奶,久而久之,夜奶就越来越难戒了。
这时,在上班的羡慕全职的可以给孩子更多陪伴,全职的又羡慕上班的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小事业,然而她们最最羡慕的,是有一个开明不事儿多的婆婆。
(四)无形中的比较与群体焦虑
其实,很多焦虑都是比出来的,这种对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
“你家宝宝长了几颗牙?”是群里的热门问题之一。
按成长规律,一岁前长牙都正常,每个宝宝的成长速度有差异,长牙也和遗传有很大关系。道理都懂,可还没长牙的宝妈听了群里的其他宝宝已经长了4颗牙,难免心生焦虑。
“会不会是缺钙啊?”“用不用去测微量元素啊?”“长牙慢会不会影响说话啊?”一连串的疑问和解答贯穿每天聊天的始终,一方坚持不懈,一方不厌其烦。
还有一大主题就是讨论纸尿裤拉拉裤的品牌和性价比。要是哪天新闻报道了几个牌子,妈妈们会把已买的退掉或者直接弃用另买新的。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
至于买买买,宝妈们简直行动力惊人。绘本玩具买起来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哪怕她们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买过衣服和包包,也没有收到过队友的礼物了。队友们总是发红包解决一切,而她们收到红包,就默默进入了给孩子买这买那的新一轮循环。
群体焦虑,最终演变成了群体冲动。
(五)队友会出轨么?
群里也达成了另一项共识:好恋人未必是好爸爸。
就不说婚后出轨这种触碰底线完全不能被原谅的案例了,单单有几条,就有很多队友会中枪。
比如夜里装睡不醒,娃在旁边又哭又闹,他睡得沉稳如山。群里妈妈们笑言,怪不得说父爱如山,原来父亲们睡起来真的像山一样雷打不动。
比如以工作理由要求分房睡,带孩子的辛苦完全需要两个人一起来分担。作为一个父亲,你没经历过生产的疼痛和喂奶的痛,让你夜间搭把手一起照顾一下孩子就累了?真是滑稽。而大多数队友都不理解妈妈们每天喂母乳的艰辛,对此我们都觉得应该让孩子在父亲们的咪咪上吸吮十分钟看看他受不受得了。
再比如说和孩子不亲就不陪他玩了,孩子当然是越带越陪越亲了。以孩子抗拒自己为借口,只会导致父子关系的新一轮恶性循环。
还有那些打着陪孩子玩儿的名义在看手机或者打游戏的。如果是恋爱阶段就有种种不顾感受径自玩游戏的举动,真的要当心了,很可能婚后,他们会变成躲在角落里玩游戏却不顾娃的那一类。
我们把孩子的爸爸都成为队友,基本上,一个家庭亲子关系好不好,夫妻关系好不好,乃至婆媳和不和睦,主要看队友的作用有多大。
总之,如果队友在哺乳期出了轨,那么什么也别谈,婚姻法里明确规定孩子1-3岁离婚归母亲,让他们赶紧走人,别祸害母子俩了。
(六)你会无条件支持孩子的兴趣么?
如果说孩子喜欢一种东西,你会给她买么?她喜欢钢琴但弹得支零破碎你也会在旁边一如既往地支持么?很多人其实不会的。
我很欣赏群里的一位妈妈,她儿子喜欢画画,她就豁出去卫生间的一面墙每天陪儿子一起画,经常是一顿画下来,两个人都成了小花猫,从头到脚染满颜料,可她总是每天把儿子的画晒到朋友圈大加赞赏。小孩子的画,大都是魔幻主义与抽象主义的结合,但小孩子是最有想象力的,这样鼓励着,我真的能明显地感觉到她儿子画得越来越好。刚开始只是各种油墨的堆叠,变得能看出简单的物体,再到可以有动物的轮廓。
更重要的是,孩子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快乐,我看着他们满面油彩的脸,和无比灿烂的微笑,也觉得心情变得很开阔。
有时候自己会想,待在北京,仿佛能预料到孩子上学后的生活。周末六点起来叮当做早饭,八点准时带着雪球出现在补习班门口,自己就近找个地方待着或者回家收拾,中午接出来风风火火吃顿饭下午继续赶往另一个兴趣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作为一个山东考生,很多年我都觉得北京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可以不做班里的学霸级就可以有那么多大学可以上,分数也比外省低很多,如今我才发现,大城市的孩子也都是一步步从小逼出来的。为什么要去学奥数?因为别的小朋友都在学,别人小学就可以考托福了你英语单词还掌握不了几个那怎么行呢?想优秀很累,但不优秀会更累。
身在大城市,这种成长的困境,出走或出国都不一定会解决。更揪心的是,我们比谁都希望孩子快乐啊。
零零散散这么多,可是母婴群里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可写。虽有日出日落,但顾不上去看云卷云舒。谈恋爱时,我说一句:“今晚的月色好美。”队友立马会接一句:“是的。”川端康成似的文学接龙完美得无懈可击,前几天有晚月光美得惊人,我在电脑前写完当天的稿子回头一看,队友和孩子睡得正香。我笑了笑,拍了张他们的睡照,配了句“今晚的月色好美,你们却睡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陪伴孩子的时光很短又很长。有人说见识过每天凌晨一点的北京,有人笑了,笑完了说:“嘿,我看过凌晨每一刻的北京。”
凌晨四点醒来时,还会有看海棠花未眠的心么?也许不会,那时,千山万水都不如娃在自己身旁酣睡。
长期的小睡神们依然一到时间就悄然入眠,一觉睡到天亮。
而那些小睡渣们还是闹了又闹,打着醉拳哼着小曲儿夜醒无数次,让众人只能默默齐声说一句: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