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解读)
“帝曰:法阴阳奈何?”黄帝问:人怎样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就会俯仰摆动,汗出不来,热不散不了,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那病情就很严重了,病人在冬天还好过,在炎热的夏天就难受了(不会出汗)。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很多,身上时常觉得冷,常常寒颤,手足出现厥冷的现象,若再感腹部胀满,那病情就很严重了,病人在夏天还好过,在寒冷的冬天就难受了,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的变故,以上这些疾病症状就是各自的临床表现。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岐伯回答道:能够知晓七损八益(七损是指阴胜,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寒、厥、腹满七个症状。八益(溢出)是指阳胜,身热、腠理闭、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烦冤、腹满八个症状)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弱。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就减了一半了,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变得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部虚上部实,流鼻涕、淌眼泪不自觉流出等衰老现象就会出现了。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所以同样都活在这世上,最后的身体状况结果却不相同。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聪明的人,在没有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要调养。愚蠢的人常常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随时精力有余。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所以圣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为快乐,心情舒畅欲望也不多追寻心志的快乐,所以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今天学习了阴阳要怎么调和。在这里多说一下,一天为四季,一天可以看作是一年的浓缩,在这一天当中也就对应一年,分出了四季,凌晨3点到上午9点属于一天中的春季,称为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为一天当中的夏季,称为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属于一天当中的秋季,称为日秋;晚9点到凌晨3点之间算作是一天当中的冬季,称为日冬。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