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帘,灰蒙蒙的天空下,洋洋洒洒飘下洁白雪花。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冬天,不就是应该有雪的点缀吗?一片银白的世界,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分外妖娆!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周日里,有雪相伴,当真是极好的!
大自然的种种物象,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春雨,冬雪,秋风,夏虫,风雨雷电…这种种物象,丰富了我们平凡的生活,在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外,又领略到哲学的意味。大自然就像一位神秘的哲学家,他,默默无语却教会我们很多哲理。
春天的万象更新 ,萌萌春意,蛰伏在心中的无限希望;夏日的夏蝉鸣叫;秋日的悲秋悼叶;冬日的踏雪寻梅;因为有了四季的更迭,让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风景,体验诗意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开始让我们对这世界无限向往,让我们的思绪有所依托;开始让我们的依托真的具有了哲学的意境......
在这样一个“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雪后早晨,最适宜思考哲学里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思考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有什么作用呢?也许没有。因为它并不能帮助你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不能告诉你今天番茄的价格,股票的涨跌…可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忽然像我一样想要“问天问大地”,问问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及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涉及到哲学的范畴。
说到哲学,那么何为哲学呢?
有一个哲学家曾说,如果你想要震慑一个哲学家,那么就问他什么是哲学吧!被提问的这个人会因此陷入绝望,因为哲学是他求而未得的东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虐心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和回答。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他在《形而上学》中是这样来说哲学的:“我们不为任何其他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任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面,深加以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西方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他的《小逻辑》看来:“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十九世纪哲学家尼采,给当代西方世界哲学,乃至整个世界哲学都带来巨大的颤栗。他认为,哲学家不应该仍然满足于别人教到自己的概念,进而擦拭一番,使其重放光彩。哲学家应该“制造、创新和提出概念,并说服人们去运用。”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他看来,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判。”
以上引述的都是西方哲学家的观点,那么中国哲学家是怎样看待哲学的呢?
胡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西方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他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不过,哲学所追求的智慧,并不回答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力图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个人的安身立命提供指引。
罗素是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逻辑学家和数学家。他希望哲学能够像数学一样精确,不过当他后来撰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也不得不对这种重症喧哗、莫衷一是的局面表示无奈和妥协。
他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解释来说,不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溯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溯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权力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希腊文的哲学philosophia由两个单词组成philo爱、追求;sophia智慧;就是说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对于哲学哲学家们为什么会众说纷纭呢?
空间不同,哲学传统有所不同。
历史的变迁,促进哲学传统的变迁。
哲学内部的分化发展。
哲学始终处于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
那么可以将哲学定义为: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判天地之美,折万物之理。
容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西方古代哲学追求:万物的本原
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要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
要使人崇高起来
世界观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创造的术语。指的是人对世界的经验性感知,即世界——观点。德语:weltanschauung 英语:world view
哲学仅仅是世界观的一种,常识、宗教、艺术、科学、神话,都是或者包含着世界观,不过与其他世界观相比,反思性是哲学最突出的特点。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认知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因此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不过,哲学所跟随的事实,不是感性的具体事实,而是一种现存的知识。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东方诗哲方东美。方先生在1936年出版的《科学哲学与人生》对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变进行了系统审视。该书也是他思想的总结。
方东美回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然而不管是研究佛教,还是研究道教或者儒家思想,方东美的学术世界从来都是开放的。
他在晚年成这样的自我评价:“在家学传统上,我是儒家;在性情契合上我是道家;在宗教启发上,我是佛教徒,但就后天训练而言,我是一个西方人。”也就是说,方东美哲学的目的在于,将中国的儒释道传统,以及更广泛的中国、印度、古希腊近代欧洲的思想,思源梳理统会,整合为一种生命的学问。
方东美先生的学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唐君毅曾经说过:“中国人中真正搞通西洋哲学的,只有方先生。”
以唐先生的说法,西洋哲学的深邃是吾辈不可及的?当然,如果作为学术研究的话,要耗费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才能撷取精髓。但是,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哲学家,精于一而钻,也会受益匪浅的。
比如,我就比较喜欢尼采。觉得他的话特别值得人反思。尼采说:“人们总以为有信念的人很伟大,可那些人只是固执于自己过去的意见罢了,他们的精神在那之后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精神的懈怠创造出了信念。”
尼采的这句话颠覆了很多人对信念的褒扬,但细细品来,又很有道理,颇具有哲学意味。原本我们自以为是的信念,其实就是建立在精神懈怠的基础上。如何反思这种精神懈怠,建立更优的信念系统?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渐进精进。而哲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看似无用,却有无用之大用。通过对哲学的学习,通过与先哲的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反思性的思维方式,新观念的不断冲撞,高度的不断提升,内心不断膨胀的探索欲望,必然形成智慧的火花!
实际上,说得明白些,他的哲学就是“对他的智慧的热爱”。这是尼采在《天才的激情与感悟》里的一段话。我想,对哲学的学习也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吧。
之所以喜欢尼采,就是觉得他的每一段话,总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角度,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并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特别具有哲理性,发人深思。虽然他的言辞让人感觉有些震撼,甚至于不被理解,并且最终疯掉了。但是他的经典语录时常指引着我,尽量去挖掘理解它的内涵。
人生只有回不去,没有什么过不去。当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们不知所措;当生命中袭来雨和风,我们拿什么拯救、支撑柔软脆弱的心灵?
唯有在诗意中徜徉,在哲学中泛舟…诗意可以让惆怅的思绪有所依托;哲学可以让常规的思维有所突破。换一种方式,寻找一个突破口,切入反思人生。哲学的功效就在于,它具有反思性,能够指引我们探求灵魂深处的东西,并在探求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自我,积蓄能量、产生自信、再现辉煌!
唐君毅还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当世能通透东西方哲学者,吾师以外亦无第二人。”
哲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它不是像其他学科一样,教会你成为某种有技能的人,而是教会你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智慧,而不是成为某种有技能的人。自己的哲学人生要靠自己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