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巴克又尿床,我忍不住冲他发脾气,嫌他不穿尿不湿;在换床单的过程中,任他在小床上哭喊,故意不理他;等换完床单后,面对他求安慰、求抱抱的哭喊,继续不理他,甚至还冲他吼叫,“你哭什么!” 后来,巴克无奈,开始喊“找爸爸。”爸爸闻声而来,很快巴克就停止哭泣,再次进入梦乡。
就是从这次事件后,巴克竟然同意在睡前穿尿不湿了!
我除了惊喜,更多的是内心的懊悔,觉得对不住他,这么小的孩子,尿床本来就是很正常的,我因为嫌麻烦,控制不住自己的坏情绪,就故意冷落他、不管他,那晚弱小无辜的他,内心该是何等惶恐、无助,真是不该不该。
记得第二天早上,我愤愤不平地向爸爸抱怨巴克尿床的事,说我刚准备给巴克穿上尿不湿,回头就发现他尿了,床单都是热乎的。。。爸爸没有回应我的情绪,而是以一种理性的语气和我讲道理,说这么小的孩子,尿床正常,我不应该不管他之类。我瞬间不乐意了,开始强词夺理的反驳。
回头看这件小事,感觉类似的场景经常上演,我表达的是情绪,是倾诉,道理我肯定明白,不需要爸爸赘述来教育我,他只需要回应我的情绪、对我表示认同就好,但是他只听到了我说的“话”,没有听到我真正要表达的“音”,反而煞有介事来教育我,我自然不乐意。
在亲子相处上,这样的场景往往容易更多,因为家长们习惯高高在上,占据绝对高地,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与孩子沟通。最近在看一本亲子类书籍,总结上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技巧,我发现真相其实就是一个——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当成是和家长平等的成年人看待就好。一旦有了这种观念,与孩子对话沟通、日常相处自然会有不同。
我也得改改,面对孩子及家人时,爱当说教者的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