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
有学者指出:“外语能力是全球化、多元化时代人才的必备能力,我国外语教育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学段,为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培养及同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优质平台。对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必备的专业素养,即“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教育部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战略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一带一路”复合型战略人才培养和储备提供保障。
这些学者观点、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都在释放强有力的信号:国家对外语拔尖人才和全球治理人才的战略需求在不断放大。目前,上海市正在探索构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贯通的多语种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上海市多语种人才早期培养工程,创新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外国语中学,必然需要积极参与到关键语种早期人才培养工程中,通过各类创新项目实践,加强对关键语种早期人才培养的研究和行动。
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上,学校主动响应并积极行动,坚持将外语教育作为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通过创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实验室,持续推进外语类高端赛事,为具有语言特长的学生提供无限的成长可能。当学校打破了在外语教学上自我满足的“天花板”,打造了聚焦于跨文化素养培育的校内外教学场域,一茬茬多语种的好苗子便能够不断走出舒适区,突破最近发展区,越来越向关键语种人才的目标靠近。
一、全市唯一的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
这样一个全市唯一的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能够花落甘泉,实属来之不易。在 2014 年之前,学校已经连续多年承担了多语种考试的组织工作,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化考点。如何用多语种考试评价来反拨日常教学,实现外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展开合作,申报了“多语种考试评价研究”的课题。在课题项目的框架内,学校向市教委和市教育考试院申请建立一个市级层面的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这一申请获得了批准,得到了 600 万元的经费支持。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的建成奠定了“甘泉”作为全市多语种教育的龙头地位。除英语以外的高考外语及中考外语听说测试都在此设立考点。本校的学生平时也在这里进行日常的多语种测试。
在 600 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上海市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以多语种口语考试为主要功能设置了9 间专用考场,同时合理兼顾了小班化教学的日常需要。考场(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分考虑了人人对话、人机对话、远程在线考试、虚拟场景考试等需要。室内空间以活动式隔断为主,可以灵活扩容或分隔。学校每学期外语学科的听说测试、口语测试等模拟测试与正式测试均在此开展。
立项后这里还成为了学校开展外语教学与评价研究、关键语种早期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各语种教研组以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为参照,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研制适合初高中 7 年一贯培养的外语听说学业质量的校本评价标准,为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培养提供明确的指引。
面对 2017 年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外语学科听说测试以 10 分计入高考总分的新变化,学校迎难而上,举各语种之力联合开发基于标准化听说考场环境的试题库和模拟操作系统。在既没有可供参考的试题样板,又没有可以直接上机使用的系统软件这样的艰难困境中,多语中心牵头学校信息中心和科创中心开发模拟平台,各语种教研组在校外专家导师的指导下编制模拟试题,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学生在学校就能上机模拟的效果。经过多轮的上机实操,模拟平台日臻完善,各语种听说试题库日益丰满,各教研组还将最为成熟和典型的试题进行了整合,先后出版《高中西班牙语听说训练》《高中法语听说训练》,惠及全市学习多语种的学生,也吸引了全国其他省市多语种教师的关注,以此窥见全国外语高考改革的风向。
自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建立以来,每一届预备年级与高一年级的新生,都会在这里迎来第一次的外语听说测试,全真的环境带给了学生正式严肃的仪式感;通过全流程的测试体验与评估反馈,对自身的外语听说能力有了全面的认识;结合老师个性化的分析与指导,对今后的外语学习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具实操意义的方式方法。每一位从多语种考试评价中心走出来的学生,都增添了不少自信,直观地看到了自己从零基础一路学习的成果。可以说,在甘泉学习外语的孩子,不会陷入“哑巴外语”的泥潭;有的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在语言沟通与表达上的特长,走向了演讲、辩论等比赛性选手的个性化成长道路。
二、建在中学里的“高翻基础人才”创新实验室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能是一句口号。我们发现,教室里的常规外语课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几年的外语学习,在语言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天赋与潜力,他们对更高水平和领域的外语学习抱以极大热忱与渴望,对未来的个人发展也有着理性而明确的规划。这些“小苗苗”的涌现,促使着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外语人才的早期培养怎样与高校需求衔接,与社会需求对接?基于这样的思考,刘校长在 2010 年带着相关的中层干部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习,对建设中学阶段的同声传译基础训练的实验室项目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设计,向普陀区教育局争取了 50 万建设经费,终于在学校建成了全国首个在中学里的“多语种高级翻译实训中心”。
该中心建成于 2013 年 6 月,作为学校特色语言创新实验室,开设语言创新课程,是兼备实战和训练功能的多语种口译训练基地。实训中心分为训练室、译员间和大报告厅三大功能区域。训练室内设主席 1座、代表席 15 座、旁听席 30 座,可以同时容纳 15名学员接受交互传译、同声传译等模拟训练。在训练室的后方设有 4 间独立的译员间,可通过红外设备向大报告厅的嘉宾同时提供 4 个语种的同声传译。
目前学校开设了日语、英语、德语的中高级口语课程以及同声传译基础训练课程。截止 2018 年底,近 50 位同学获得了日语、英语高级口译证书,获得中级口译证书的学生更多。这样一个外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语专业高级人才的大门:他们在各类外语赛事以及海内外高校录取的交流与面试环节中,展现出了大气沉稳的气质、地道流利的表达、逻辑思辨的思维,给专家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侯东郡同学是 2019 届高三语毕业生,日本语考试 N1 满分获得者、2020 年日本留考文科总分第一名,目前就读于东京大学。在她成功的背后,也有“多语种高级翻译实训中心”的功劳。2014 年 9 月,甘泉日语中级口译课程班面向全校第一次招生,在前来报名 25 名学生中,当时年仅 13 岁的侯东郡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授课的老师们起初还有些担心,初一的孩子能否适应口译课程的教学。最终,侯东郡用自己的实力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第一批 16 名正式学员之一。在高中部的学长学姐面前稍显胆怯的侯东郡,也慢慢地开始适应口译课的课程内容,尽管每节课的内容中都有许多陌生的单词,但她不仅每周按时完成回家作业,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曾聆听过原外交部同声传译,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周斌老师的讲座。提到这段经历,她这样说道:“刚开始接触高翻实训中心的中级口译这门课程的时候,觉得十分困难,但在老师引导和分析下,渐渐习惯了这紧张的环境。中级口译这门课程专业术语十分多,所以学了这门课程,我学习掌握了许多单词和语法的实操运用。在学校的好几次大型活动中,我和几位其他几位学长和学姐一同担当了同传员,深切感受到了同声传译的魅力。同声传译不仅需要高度集中的精神,同时还要和搭档互相配合。我不禁佩服从事同声传译的工作者。如今,我已经顺利通过了上海市高级口译考试,也会在这门课程中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学校的各语种口译课程不会因为市级口译证书不再面向未成年人而停办,每一期的口译班报名学生依旧火爆,这得益于多年来口译班口口相传的“口碑”。从口译班走出的学生,都成为了校内外大型活动的“同传员”,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随着学校特色发展的不断深入,口译班的课程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在原有中高级口译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在原有的人机训练的基础上增添了模拟同传真实场景的实操训练;在学习评价上更为完善,在原有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补充了日常过程性评价,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补充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通过不断升级更新的口译课程为关键语种早期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途径和保障。
三、助力梦想启航的多语种高端赛事
学生外语学习的天地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的一亩三分地,高手过招间的惺惺相惜会加速特长学生的成长,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大切磋,更是对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大考验。学校为他们走出学校,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展示实力,创造了许多机会。学生们也不负所望,在各种平台上亮相,从最初的一鸣惊人,到如今的众望所归,学生们用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如何在学生中发现“千里马”,伯乐不是教师个体,而是多个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从赛前准备到赛中布局再到赛后总结,外语教研组提前布局,以目标定位逆向确定指导策略。每一位参赛选手不在是单打独斗,教研组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精心打磨每一个参赛作品,用心指导每一位参赛选手,细心研究每一处参赛细节。此外,参赛选手如何挑选,并非简单的缘分或者运气。在决定最终参赛选手之前,教研组会主动加赛,开展校内预选赛,根据选手表现和潜力共同选出代表学校的参赛选手。随后,根据比赛的特点,组建由多个教研组组成的智囊团,按照预先制定的赛前培训安排表、对标最终评价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赛前集训。经过多轮的比赛实践,教研组打磨出了外语综合实践类的校本课程。从目标到架构、从内容到评价、从机制到运行、从师资到管理,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其中,历年赛程大盘点、赛情调研分析、实赛微模拟、多维技巧实训等方法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赛前的系统训练和实践,得到了语言、礼仪、表现力、思维、逻辑、心理稳定性等多方面锻炼和提升。
全国中学生多语种技能大赛中的日德双料冠军
2017 年 7 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第三届外研杯全国中学生多语种技能大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外国语学校顶尖学子。学校派出了两支精锐战队——由高二年级日语和德语各三位学生组成日语和德语一外队,最终获得了日语一外组和德语一外组的全国冠军。
德语战队的指导教师陈航飞在比赛结束后,不禁感慨道:“短短两天的比赛对参赛学生外语能力的考查是全面和严格的。要赢得这样的比赛,单靠赛前的准备完全不够。学生取得冠军的背后是完整的七年外语学习体系的支撑,以及学生们课内外广泛的锻炼机会。在现场提问环节,评委提出‘既然你认为文学如此重要,就请你具体谈谈自己阅读德语文学的经历’。我们的学生便从平时阅读课的亲身感受出发,以《尼伯龙根之歌》为例,信手拈来。这份沉稳和自信,源自日常学习的充分积累和习惯性的反思沉淀。
此外,学校连续十五年承办了“共立杯”大中学生演讲比赛,并坚持按照国际惯例组织大赛,就是甘泉的日语特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表现。2002 年经市教委及有关方面促成,学校与日本国共立国际交流奖学财团达成协议,在甘泉外国语中学设立该财团的中国事务所,并于 2003 年 10 月 5 日举行了揭牌仪式。第二届“共立杯”日语演讲比赛以“2004 年度自我能力提高 in 上海”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九所大学 83 名选手,70 名高中生选手(包括来自无锡、深圳在内的选手)共 153 名的国内高中生、大学生参赛,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兄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前来观摩。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曾获得“共立杯”优胜奖的毛岚、孟怡乐同学,最终成为了首批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同声传译学院录取的学生,成为了为关键语种早期人才培养的又一例证。
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并鼓励学生参加高端赛事,促进的是孩子们全方位的成长,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参加比赛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个高分、一个奖杯,相比于结果,过程更为重要。我们将关注点落在了学习过程的引导上、落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上、落在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上、落在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的优秀人才上。
各语种的教研组将特长学生的人才培养视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在准备期的“放手”和“抓手”,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甄别信息、提炼信息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赛前集训,强化在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为其实现语言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过高端赛事的学生,在语言上学会了更为地道与审辩的表达,大大激发了内驱力;从社会责任感培养上来看,他们通过对演讲主题或辩题的深入思考,更加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发展、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从跨文化素养培养上看,他们更习惯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对文化差异更敏感,更为包容地与他人交流,更能在有效沟通中达成和而不同的和谐。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多语世界中的教育》明确指出,外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实施的重要组部分,它打开了通向另一种世界观、文化价值体系的大门,鼓励文化之间的理解,消除对异文化、异族群体的排斥或偏见。在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具备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公民的必备素养。作为一所公办的外国语中学来说,无论是着眼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还是满足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都应该肩负起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