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故事》 音乐里的故事83
一、《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记得这首歌吗?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hi…hi…,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这首歌的名字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https://www.ixigua.com/7182076946803589670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名《丹顶鹤的故事》),由陈雷、陈哲作词,解承强作曲,朱哲琴原唱。1990年第四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唱者朱哲琴凭此曲获专业组通俗唱法二等奖,此曲从初赛时于地方电视台播出后,便开始广为流传。后被杭天琪、甘萍翻唱。此曲收录于1990年发行的音乐专辑《中国新音乐系列之二:翻天覆地》。
它是以因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女孩徐秀娟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歌曲十分凄美,听了令人难过,当知道歌曲背后的故事时更是感慨万分。
二、一个真实的故事
1、娟子的传说
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嫩江宛转南流,河之东岸有一块夏如翡翠、冬如白玉的大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这里以栖居繁衍着自然的精灵——丹顶鹤,闻名于世。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王文峰说:“在世界仅存的三大丹顶鹤种群中,只有我国的扎龙种群仍生机勃勃地保持自然迁徙。但保护区建立之初,这群鹤也曾处境濒危。”
据记载,1975年建区之初,丹顶鹤总数仅140只左右。
丹顶鹤一身傲骨又极其敏感,人们根本无法接近,保护工作一时不知如何着手。大家发现,当地有一位渔民徐铁林,身怀绝技,他曾经多次遇到受伤的丹顶鹤,救回家养好伤又放飞。
“老徐一家与鹤相邻相依,索性就请他参与了管护工作,最初保护区的牌子就借挂在他家。”王文峰说。
老徐和伙伴们艰难跋涉在沼泽中,在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香港面积的保护区内,几乎摸清了每一处鹤巢。大家慢慢发现,“人工孵化+野外散养”的“半野化”保护方式,成活率最高,野性保持最好,而且幼鹤自然地就跟着成鹤南飞了。
当时他们还不知道,后来多个国际组织试图人工重建鹤类迁徙均告失败,扎龙“土办法”会成为唯一成功范例。他们不知道的还有,这与老徐一家后来的悲情遭遇,会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徐秀娟,1964年10月1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父亲就是徐铁林。
徐秀娟是徐家长女,从小就跟着老徐在火炕上孵鹤,大家亲热地叫她“娟子”。照片上,娟子略显黝黑、牙齿益显雪白、眼神格外清澈。她呵护的鹤,每年都会飞往江苏盐城越冬。
娟子17岁时,跟随父亲徐铁林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养鹤。养鹤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要担水、打扫鹤棚、喂鹤、放鹤、诊治护理病鹤等等。这些活有时候连一个大男人都觉得累,但是年纪轻轻的徐秀娟从来都没有喊过一声辛苦。
1986年5月,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学习两年后,接到盐城邀请,到江苏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江苏盐城滩涂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这里有大片长满了芦苇、盐蒿的滩涂沼泽地,人迹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顶鹤栖息地。
娟子二话没说,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就出发了。她一路用体温暖着,奔波了3天3夜,终于来到黄海之滨。
当时,丹顶鹤人工孵化还属世界前沿课题,即使在亲鹤的羽翼下,温度稍有变化,也会胎死壳中。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娟子究竟付出多少情感,才有了世界首次在越冬地人工孵化丹顶鹤成功。更令人惊奇的是,小鹤格外强壮,比正常周期提前20多天展翅飞天。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说,这是“爱生奇迹”。
然而,这种“半野化”保护方式也伴生着难题,淘气的幼鹤玩高兴了,很容易走失。1987年9月15日,又有幼鸟飞走未归,一对名叫牧仁和黎明的丹顶鹤走失了。
徐秀娟整整一天在芦苇荡中蹚水寻找,从早找到晚,终于找回了牧仁,但黎明仍然不见踪影。
第二天一早,娟子说听到了“宝贝”的鸣叫,没顾上吃饭就又出门了。不想从此永别,她终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
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幼鸟,溺水牺牲,终年23岁。
那个美丽的女孩,被追认为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烈士,也有了那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此,徐家人每年过年,都会摆上一副空碗筷、一把空椅子。
2、峰儿的故事
老徐夫妇忘不掉娟子,更放不下这群鹤。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叫徐建峰,小名“峰儿”。当时,小伙子已退伍转业进了齐齐哈尔市的大型国企。1997年,经父母反复劝说,峰儿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扎龙,接过了接力棒,一干就是18年。
同事们说,建峰“恨活”,有事干不完不下班;建峰“干净”,他担任孵化中心主任,养鹤比养孩子还上心;建峰“怕他爹”,鹤病了,治不好不敢回家。
有一天,突发暴风雷电,惊飞了几只幼鹤。徐建峰立刻追了出去。风把苇子都刮伏在水面上,滚地雷像火球一样在水面上滚来滚去。然而,建峰一步一“刺溜”地带头冲了上去,把鹤抢救回来。看着他浑身滚得像泥猴,领导后怕地说:“你不要命了?”
自从娟子姐走了以后,周围人发现徐建峰变得沉默寡言。让人不解的是,他有时会拿出自己的工作证,出神地看上一会儿。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
2014年4月,又是丹顶鹤繁育孵化的关键期,徐建峰发现湿地核心区内有个鹤巢,小鹤马上就要破壳,但那个春天异常干燥,附近时有“荒火”。“可别把鹤巢给烧了。”徐建峰扔下一句话,只身前往看护。4月18日,领导接到了徐建峰的请假电话,说可能赶不回来开会了。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徐建峰因摩托车失控,一头扎进了沼泽。
原来,2014年4月18日早上,徐建峰像以往一样趟水约2公里进入扎龙湿地腹地观察丹顶鹤的繁殖情况。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只丹顶鹤的鹤雏和一枚鹤卵,为了确保鹤雏的安全,他坚持在湿地里工作了整整一天,直到深夜来临身体实在受不了,他才回家。
2014年4月19日凌晨,徐建峰放心不下鹤雏和鹤卵,于是一人只身前往湿地里丹顶鹤的巢区。因为连日的疲劳导致他不幸遭遇交通事故,意外身亡,年仅43岁,出事的地方距离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到3公里。
在姐姐徐秀娟牺牲27年后,徐建峰又献出了生命,令人无比痛心。
在整理遗物时,同事蓦然发现,他的工作证里,原来珍藏着一张“娟子姐”的照片。
翻看父亲留下的日记,女儿徐卓发现:“他每天都点滴记录着工作,为哪只鹤打扫了圈舍,给哪一群鹤做了防疫……”
“我一定把它续写下去,这样我们就仍然相守。”徐卓说。
只是,徐家每年过年,桌上又多了一副空碗筷、桌旁又多了一把空椅子。
3、后来者续篇
为什么不幸会一再降临这个家庭?
感同身受的管理局副局长胡晓燕说,扎龙独创的“半野化”保护方式,注定护鹤人一直在路上;在沼泽中跋涉,极耗体力,尽管徐家姐弟水性都非常好,但他们当时都太过疲劳了;还有,徐家对鹤的情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孩子”处于险境,“父母”是肯定会奋不顾身的。
爱,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
徐秀娟当年在一张照片背后写道:“我愿意为我所热爱的事业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没想到,竟一语成谶。
“娟子刚养鹤的时候,有一只鹤叫赖毛子,特别凶。娟子每天就坐在笼子门口,给它喂鱼喂水,任它啄来啄去……后来这只鹤与她形影不离。”徐铁林的徒弟李志刚说。
徐卓说:“鹤是充满灵性的动物,它们有情感。”
“有一次,我们发现远处燃起荒火,望远镜里却晃动着两个白点。‘不好,有鹤巢’,我们拼命跑过去,果然是一对鹤守着两枚蛋。火线已烧过来,脸都感受到热浪了。可这对鹤却恋恋哀鸣着,不肯离去。直到看我们取走鹤蛋,它们才起身飞起,又盘旋好久。”李志刚说。
工作人员野外作业时,常遇鹤从天降,“扑嗒”一声落在身前。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老朋友,在以特有的方式致意。
扎龙人说,丹顶鹤一身傲骨、一生忠贞,只要结为伴侣,就会一生相守。如果伴侣受伤无法南飞,那么另一只一定会选择留下,哪怕是面对风雪、面对死亡。
护鹤人的情感又何尝不是如此?
老徐夫妇失去了一双儿女,这是怎样的伤痛啊。老伴黄瑶珍眼睛快哭瞎了,长夜难眠,就靠抗抑郁药顶着。今年,齐齐哈尔市隆重纪念徐秀娟烈士牺牲30周年。
当那首歌再次响起,老徐夫妇再也抑制不住情感,中途洒泪离场……
“我的姑姑,我的父亲,尽管生命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但我想他们是幸福的,只是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我们……”
徐建峰牺牲的那一年,徐卓正在东北农业大学学园艺。这位平时的乖乖女坚决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转学到姑姑曾就读的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学校有意保送她读研,然而,徐卓却放弃了。去年8月,她告别北国名城哈尔滨,毅然回到了扎龙,再次接过了接力棒……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文波告诉记者:“目前,扎龙已建成世界最先进的丹顶鹤繁育基地、最优良的基因库。”
老徐夫妇说,他们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十月送它们离去,春天迎它们归来。
每当残雪消融,每当丹顶鹤“呦呦”鸣叫着飞过村庄,两位老人知道,他们的娟子,他们的峰儿,他们的孩子们,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