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没有计划,孩子们读书也一样。嘟嘟小时候迷恋《水浒传》;而好好现在喜欢听凯叔讲《西游记》。
嘟嘟识字早,三四岁就可以自己读书。那时我逛旧书店看到一套《水浒传》连环画,翻了翻觉得画面清晰,人物生动便买了回来。嘟嘟一拿到便爱不释手,很快就对梁山一百单八将了如指掌,每个人的名字,对应的天罡地煞,使用的兵器,拥有的特长……他说起来如数家珍。那时候只是觉得孩子太了不起了,像每一个妈妈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是天才。但是问题很快来了……
首先他在奶奶家的外面和小朋友闹矛盾后,大声喊着:我要杀了你!然后拿着棍子对别人包括长辈挥舞。婆婆看到我告状并批评说:“你们两人都是老师,怎么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我只好说:“三四岁是孩子的第一逆反期!”老太太就不高兴了,严厉地说:“人家别人家孩子就不逆反,就你家孩子逆反!”我其实已经意识到可能是阅读《水浒传》带来了负面的作用,但是思想不好阻止,我只能阻止他捡棍子。有一次他又捡起一根大棍子,我便说:“扔掉吧,一定是脏了别人才扔的!”他说:“一定是那个孩子的妈妈让他扔的!”那时候我还不经常发飙,想想阅读也让孩子可以更好地思考,大概也挺好吧。后来就应他的要求,买了《水浒传》儿童版,再后来他就读家里的《水浒传》原著了。
过了四岁,嘟嘟语言和行为上已经明白了一些是非,不再说“杀了你”之类的话,也懂得不能向别人抡棍子了。可是五岁时和姥爷打扑克时竟然定了一条规则:谁输了就喊赢的人大哥!这是要排座次呀!父亲哭笑不得!
后来他上学了,看的书多了,《水浒传》的影响渐渐弱化,我也已经忘记因为他读《水浒传》给我带来的困扰了,直到最近好好因为听《西游记》表现出来的一些东西,让我又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孩子应不应该读这一类型的书呢?读的意义何在呢?
好好五岁半了,认识的字也没过百。一个是因为孩子个体差异,另一个原因是嘟嘟识字早,我觉得影响了他的读图能力,所以给好好讲故事我不再指读。她认识字少就只能听故事,先开始她听得范围很广,但后来就独独钟情《西游记》了,而且最喜欢凯叔讲的,反反复复地听。听多了也对《西游记》的人物及细节知道了不少。一次她和老公的玩闹又开始让我紧张了。
饭后两人打闹,好好突然说:“好你个畜牲,让你尝尝老娘的厉害!”听得我心惊肉跳的,这显然是《西游记》中妖精的语言特点了。我也不敢声张,据说小孩子的语言不想让他说就不要重复,强化后可能更糟。好在这样的对话就发生过一次。更多时候是逗乐,她会把手放在脑门上说:“我手搭凉棚一望,我爸……”转一个圈,作妩媚装,然后说:“以后请叫我小妖精!
还有一些场景:
一天她突然问:“妈妈,都江堰在哪儿?”“四川,你怎么知道都江堰?”“凯叔说,二郎神庙就在那儿!”
湖北博物馆看展览,好好一个一个认真看,看到最后说:“妈妈,我觉得哪一个也不像唐僧的紫金钵盂!”
小区里她拿着一根柳树枝来到我面前说:“妈妈,看这根杨柳枝,回家咱们找个玉净瓶插起来。”
……
嘟嘟小时候一段时间,我紧张到把所有他能看到的与《水浒传》相关的书藏了起来,完全忽略了这本书给他带来的益处;而时隔八年再处理好好读《西游记》的问题时便没有那么紧张了。“开卷有益”,何况还是四大名著,让孩子读吧,凡事生一利必生一弊,权衡利弊,让孩子爱读书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