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能在某一个阶段,认识足以影响自己人生的人,是一种幸运。
俞敏洪老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创始人、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他做高校巡回演讲,宣传新东方学校办学理念,顺带激励当下的青年学生。那时我刚读大一,他正好来我们学校做演讲。
现在想起来,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但我仍记得很清晰。那天是个晴朗的好日子,我们大一所有的新生都被集合在田径场,仿佛等待首长检阅的部队。后来,俞敏洪老师便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簇拥陪伴下款步走进田径场,登上那会还不是很体面的主席台。
当时觉得俞老师十分高大、亲切。他在主席台热情洋溢地讲述着他波澜起伏的人生,讲述他创办新东方的艰辛历程。田径场上六七千学子被他出色的演讲能力所震撼,同时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我作为刚上大学的一名“新兵蛋子”,混杂在海洋般的新生堆里,同样被他的潇洒风度与出色的口才深深感染。从那时起,他是第一个印在我脑中的“成功偶像”。
大学期间,我对演讲很感兴趣(虽然到现在为止自己演讲还是很坏),喜欢在网络上看俞老师各种演讲视频,内心常被他如火的热情洗礼。他演讲时,如滔滔江水,不拘一格,但感染效果极强,应该是他常做各种演讲锻炼出来的。通过视频,我也知道了成就新东方的“四驾马车”——俞敏洪、王强、徐小平与包凡一,他们个个都是人杰,为我塑造了优秀的榜样。
然而,励志常有,自己的生活却不是那么顺遂。所以每当不顺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这个“励志对象”。
后来,我读了他几本书,比如《永不言败》、《生命如一泓清水》、《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据他所讲,他上大学时,因为各种原因很自卑,因此他觉得只有追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的脚步才能取得进步。王强是他的同班同学,痴迷阅读,因此就学习他,将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于日常生活费,另一半用来买书。大学几年下来,他竟然读了800本书,真假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乐于相信他这种奋发图强的精神,而且,大学四年读800本书也不是没有可能。
也许是自己的心有些老了,也许是自己成长了,所以我在读他的新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时,远没有大学听他的演讲受到的鼓舞更大。虽然,俞老师的文字朴实而坚定,也能使人感到温暖、看见希望,我也喜欢他书中的一些篇章。但是我更加热衷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在这样的标准之下,他的文章更多是人生的感悟与励志。
俞老师的文章真诚、率直,正如他演讲时的强烈个性。其文文学性稍欠,比起一些优秀的作家来说,文采也略逊一筹。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励志书籍饱含热情,对于启迪当下的浮躁一代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当下社会需要他这样的心灵导师,恰如这个社会需要各类网红和心灵鸡汤一样。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本书分别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来阐述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痛点和困境。尽管我不大认可书题中的“绝望”二字,就现时具体的社会生活状态来说,“绝境”略微言过其实。不过其宣扬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价值观,我是极为欣赏、赞同的。
俞老师被称为“留学教父”,这点我是承认的,他的确为当今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正因为跳出了传统的教育,新东方才做的更好。
我很喜欢俞敏洪关于人生与成长的一段励志经典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奉与诸君: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使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