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个单个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力,是能够让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领先地位的能力。我们必须将“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明确地与“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等概念区别开来,因为这几个概念是不能与产品质量相提并论的,更不能用劳动技能来定义。
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谁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够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占据主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竞争,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
企业战略与政府战略
我们的企业战略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产权不明晰、盲目扩张、粗放式发展、不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等。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如何提升?在我看来,企业的战略核心是: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但是,这一战略和政府战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叠。比如:在政府战略中,往往会存在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政府过度主导企业发展等问题。而在企业战略中,也会有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活力等问题。我国政府应如何改变上述局面?我认为:在未来发展中,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要从“规模导向”转为“创新导向”;要从“效率优先”转为“公平优先”;要从“政策为主”转为“市场为主”。
2. 市场开拓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是指企业在竞争中创造需求并将产品销售出去的能力。在当今世界,市场开拓能力不仅是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市场上,产品是否受欢迎、销售量是否持续增长,也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市场开拓能力,即使拥有很强的生产能力,也可能无法发展壮大。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还要有强大的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
我国的汽车工业、家电工业和其他消费品工业,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最大消费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存在很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尽管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仍然是世界制造中心和最大消费市场,但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却在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扩张、规模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和勇气,就不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3. 质量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能力是中国企业未来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核心能力,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企业与国际上一些一流公司相比,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能力建设。中国的产品要获得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质量管理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高科技产品才有竞争力,只要有核心技术就能赢得市场。中国企业一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之路,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更要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要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用战略眼光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与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但是,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现实需求,源于解决现实问题。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机会。因此,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以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做支撑的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激励各类人才投身到科技创新中来。
c.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家创新体系。
5.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动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正面临着“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等。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6. 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培养人的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科技、经济等方面,还是在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当前中国教育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
a.基础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可能不够切实,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评估体系可能不够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b.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教学水平不够、研究能力不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学科建设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于前沿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c.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设备更新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的评估和认证体系可能不够完善,不能有效保障教育质量。
对于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待遇,确保义务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主要是“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问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问题要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这些都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解决。
7. 社会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服务体系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人口众多,这意味着社会服务的需求会更大,但目前我们的社会服务体系却没有跟上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中国居民医保,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依靠我们强大的医疗健康行业。
社会服务体系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它将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从目前中国社会服务体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a. 居民对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更高质量的生活标准的追求所致。
b. 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尽管需求不断增长,但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短缺等原因导致的。供需失衡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排队时间增加,甚至服务无法覆盖所有需要的人群。
c. 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尽管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在提供方面有努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可能是由于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足所致。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全面考虑资源投入、管理效率、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
d. 缺乏对公众开放:
有时候,医疗健康和公共服务可能缺乏对公众的开放和透明。这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公平性问题以及对服务质量的不信任。建立开放透明的服务机制和沟通渠道对于改善服务质量和满足公众需求至关重要。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增加资源投入、改善管理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对公众的开放和透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