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来的。除了提出“看不见的手”之外,还提出著名的“分工”和“货币理论”。
那么什么是“看不见的手”呢?
先看个场景举例:
肚子饿了,一个盒饭20块钱;天冷了买一件衣服几百块钱;聚会吃饭买一瓶酒一百多块钱;一斤大米2块钱;一斤猪肉15块钱等等等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生产,有生产就有剩余,有剩余就有交换,你交换就产生了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每种商品只要在市场上交易售卖,他就会有一个价格。
那么你知道商品的价格是怎么来的吗?
为什么卖那么多钱?贵了?便宜了?
为什么呢?
根据会计学,产品的最终定价,等于它一层一层的原材料加起来,再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就等于产品的最终定价,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决定论”。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成本决定论”是错的,这个因果关系的逻辑是错的。
正确的是“供需关系决定产品价格”,这个逻辑刚好反过来,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的供需关系决定产品的最终售价。
这个经济学概念叫:供需理论
供需理论是一个经济学模型,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
这种供需关系通过价格和竞争自我调节的现象,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所说的那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