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艺术人生,守文化之魂
——读《文艺常谈》有感
《文艺常谈》是朱自清的一部著作,作为一本有关诗歌,文学与语文教育方面的书籍,对广大读者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所益处,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今文化的进程。此书全面地呈现出朱自清先生在文艺上的见解与体悟。所谓“文艺”,便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品味,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学学,来自朱自清笔下的“文艺”,品艺术人生,守文化之魂……
品经典,悟人生。此书开篇便是讲述诗学的门径,谈及诗歌,诗的朗读以及诗中内在的一切。诗,是一种精粹的语言,作为一种简短却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从古至今,早在《诗经》那个久远的年代便已出现,正所谓“不学诗,无以学”,诗歌,作为一种古今流传的文体,它比散文有更多的韵味,内在的韵味胜于一切文体,简短而又饱含哲理与情操,从《唐诗三百首》,《乐府诗集》再到宋词元曲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应学的经典,应读的名著。经典咏流传,它们流芳千古,以至于生活于当今时代的我们,自幼开始学习语文、学习文人大家的名家名篇,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之魂的传承吗?这些经典让人手不释卷,在富有哲理的词语中领悟着笔者们内在的灵魂。
文学在心田流转,在笔下徜徉。文学没有标准,也没有定论,文学是什么?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文学会随时代的演变而堆积,有些载道言志的文学著作会以“儒雅”为标准,有些为表达自己的情操与隐逸的风格,则以“风流”为标准。文学的形式有太多,学会欣赏也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形象化的过渡。于情于景中感悟人生,简单的吟读不能品其意味,经典的文学简短,却意味深长、多读熟读,仔细的品味其中语言的魅力,才会有所体会与了解。品读诗歌这类文学作品,更需从其意象中感悟,想象其产生的意境,它比其它文学更依靠想象、其近其远,或妙或深,均就想象的范围与程度而言,在自我的感觉中想象“万山红遍”,想象”独倚危楼”的苍凉,这种感觉均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注释与答案,就如张孝祥之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各种感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易把握,而把所有感触勾连在一起,又是一番功夫与语言上的组织能力。
文艺作品的流传,是一种文化之魂的坚守。经典之所以经典,靠的不仅仅是岁月的沉淀,还有其本身的经验总结,时代的更替未曾停止,周而复始的剧变,点点滴滴的记录,让些著作成为后人传颂的标准。就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而言,古老的文化能否抵御住时间的冲刷,走向未来,也取决于人们对其的重塑与弘扬,现代文艺能否不断开拓新天地,永葆活力,也在于人们对其创新国学与理性的思考。国学热,汉语文化的浸润,也是每一代中国人应承坦的历史使命。从前的诸子百家,先秦经典,都是我们文化的起源,能从字里行间中找到其中的精神,感受其中的丰富情感,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坚守。
创作源于阅读,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而文学的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的抒发,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书中谈及的写作练习有深入的了解,假想读者的关系,正如朱自清在其中谈及“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通过报纸上的评论,对写作方面还是有许多益处,报纸从民国时期便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报刊作者与记者的评论更是面向全国人民,全国广大民众便是他们假想的读者。文字的本身与报刊上登载的一切文件,口气与体裁不同,但其中切用的表达与语言文字的使用是独具感染力的,报纸的一大益处便是适合学生学习,其中假想读者与文字的关系还是很大的,渐渐地学习,便会找到其中叙说的形式,产生不一样表现效果。
《文艺常谈》以中短篇幅梳理了国学与文学艺术的介绍,对非文学专业的人而言,此书可以媲美一部历史书,而对文学专业的人而言,文章中语言的平实,编排之平易,立意之弥实,不失于其他著作,简明精粹,雅俗共赏,足可借鉴。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朱自清先生深厚的国学文化与朴实的文笔,通俗的讲解让我明白艺术文化,国学经典都是我们应该细细品读与学习的,正所谓“旧书新翻,依旧经典;常谈匪易,足荫后学”,小学中学阶段学习过的文言文与诗词,待长大后重读,其中的蕴味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会重新获取感悟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