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除恶仪式,多在岁末举行。周礼中便有傩的表演方式,后世朝代举行傩仪时,基本沿袭了周礼的制度,但又跟周礼有所不同,北齐的傩仪便体现了不少北齐的特色。
北齐傩仪中人数最多的表演人员与古礼和其他朝代相同,是“侲子”。北齐要求的侲子,是乐户家庭出身,年龄在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男孩,人数有二百四十人。这二百四十名侲子,要分成两队,每一队都有一百二十人。其中一队的侲子要戴着赤色的头巾,身穿黑色的褠衣,执着鼗鼓,另一队则要穿着红色的裤褶,执着鞞角。
周礼中曰大傩之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北齐的傩仪也遵守了上古周礼,设置了方相,方相的打扮与古礼同。
另外,北齐的傩仪中还做了传说中的恶兽穷奇、祖明等十二种恶兽的模型,这些模型“皆有毛角”。
上述人物准备好后,就“鼓吹令率之,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在皇宫大内开始驱鬼。但这并不是重头戏,声势浩大的还在后面,“其日戊夜三唱,开诸里门,傩者各集,被服器仗以待事。戊夜四唱,开诸城门,二卫皆严”——没过多久,身着常服的皇帝带着大臣们前来观看。这时候,傩者们在皇宫各处大声鼓噪,方相则与十二恶兽模型共舞,等到参与大傩的人们在皇宫驱鬼完毕,就从皇宫的南门出去,兵分六路,直到跑出郭外……这样,北齐皇室岁末的大傩才算结束了。
参考书目:《隋书·礼仪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