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隐逸诗的开创者,私谥“靖节先生”其诗歌、散文等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看来,他最后选择弃官归隐,也不无道理,因为他早已看透官场政治的腐败与险恶,任性率真的追求,恰能给他一种舒适悠逸的生活姿态。
一方面,陶渊明身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年代,归隐对于他来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可以过上安逸祥和的日子,谁会回到官场上继续和其他臣子勾心斗角,还要臣服于君主的权威。相比官场仕途,田园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与趣事,更能吸引人。另一方面,受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也曾有过救济天下的鸿鹄大志,可无奈社会时代的原因,仕途不顺意,让他放弃了从官兴国的志向。后来他所作的诗《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可看出这便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对自然充满了无限热爱与向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地得到满足时,许多人也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修习。可是我认为,当今时代并不太好倡导归隐避世。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发展飞速前进,哪怕我们稍微一两天不碰个手机,就好像与整个世界断绝了联系,各种前沿资讯、新闻消息、国际大事,完全跟不上它更新换代的速度啊。再说了,在这个时代隐居为了什么?我们也要生存,即便自给自足,也维持不长久,与外界的沟通是必然的,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在多次弃官又多次入仕之后,最后辞去了彭泽令,回归田园。弃官归隐是他自己的选择,种田写诗也是他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所以陶渊明的归隐避世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