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作家”,为什么呢?从我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极高热爱程度,不爱跳绳,不爱跑步,不爱一切体育运动,家里有的故事书,读者知音,有时早上吃完饭就开始看,爸妈也不太管,经常他们打牌回来的时候,天黑了,我一抬起头来,哇塞,一睁眼一闭眼就一天哈,那时小沈阳刚上春晚,很火。
当时我的语文成绩并没有说特别拔尖,但经常是前面几名,不靠背,不靠记,经常是作文几乎性的满分,和文言文理解。我想自己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背死书记死理,我想做那事太没有逼格了。
后来,偏科,除了语文,历史都不好,语文也没正经背过,其他文科性的英语和地理也不太好,都靠记嘛,小朋友不要学我哈,那是错误的。
后来,就读了中专,农村出来的,即使分数完全够读普通高中,录取通知书也送来了家里,但我打心眼里没在乎过。因为农村的孩子,如果不是名列前茅的话,不对,是我家的孩子的话,就会不读书,直接出去打工当学徒。
我妈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家为什么如此多闲书的原因,她就和我爸吵,送了个中专。我想也好,还能读两年,读普高估计也考不出个本科来,最后不读大学还没一技之长呢。
就去了中专,当时其实我的语文天赋在中专那个地方更加出彩,但我的语文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女孩子,别的同学天天奉承,说她可爱,善良,怎么的。其实她又黑又胖,至今都记得她那走路一摆一摆的,高跟鞋都像承受不住她的体重。当时有普通话课和语文,她就把我的作文,普通话考试都打了特别低的分,低到什么程度呢?普通话考试,我读了,就算读到不好,才70分,几乎全班90%的同学都是90分,甚至有一个从头至尾没说一个字的男同学也有85分,同学们都为我打抱不平。可想而知,我的语文,是什么分了。最后因为这两科我落下40多分,由此变成了全班第3名。
我姐说,你考到第一名,我就想尽办法送你读大专,这下惨了。其实我中专的学费就是靠我姐。她当时1500的工资包吃包住,基本就供我了。每个月存1000,我3000的学费。她自己不出去吃东西,衣服也买得少。当时我的生活费每个月300,240的餐费,24的车费,剩下的钱还得吃周日的早餐和午餐,很节省。连笔都得省着写,要1块钱1支呢。当时对于方便面都特别奢侈,能吃包装的就不错了,更别提桶装的。
再后来,就毕业了,同学们都交中介费去广东深圳富士康公司做流水线。我没去,第一因为没有那嘛大一笔中介费,第二我认为工作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不是一开始就消耗青春。我在当时16岁的年纪就对职业有着比同龄人更深刻的远见,这是后话。
我中专学的计算机,学了一门设计的课程,考试几乎都是第一名。我想,就做设计吧。但我都不会,如何用打印机,对于材料的认识,和如何将软件用到实际情况上去,所以第一年出来工作吃了很多苦和亏。我们当时只有两年的中专课程,一年基本办公软件,一年设计课,包括ps和cdr。当时的ps老师是个会计,而且照本宣科,至今也没觉得学了她的课有什么用。但cdr老师是专业的,所以这个软件到现在我都用得很熟练。
后来就慢慢来,一年学徒,一年正式职工,那时遇到了我的先生,与他一起开了一家30平米的广告店到至今。
从初中毕业到今天,这是第三次写一篇记事的文章,但通常都是像今天这样的人物记事。因为除了这些,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
已经从当时14岁那个一天就可以写满一个作文本的小女孩到今天的提笔便是人生经历,我想我失去了很多。但这一切,居然是自己努力奋斗而来的。有点可悲。
前面说,这是第三次执笔,为什么呢?一次自考大学语文,一次成考,中专生太难在社会上立足。需要文凭徬身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我经常想,假如我身上只有5块钱了,我如何做出一顿饭来。那时在公园里看见绿油油的草地,我就想到牵我家的牛过来吃草牛该多高兴呀,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穷的模样。小时候过了四五年放牛的生活,每天看着蓝色的天空,躺在草地上,自己想诗。或者拿根棍子在沙子上能磨一下午时间,然后牵牛回家。
我想现在的文字已经太局限了,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绝对不及当时的天马行空,万里云万里晴空独属我一人。
从当初毕业拿200元出来到今天的有房有车,我经历了太多。觉得有一分钱便能活下去,只要身体健康,只要在自己熟悉的城市,乐观积极,不会过得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