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吃完瓜果零食垃圾随手扔,说教了上千次依然不改,更可气的是每晚睡前洗涑从不主动,反复提醒说教批评无用,总是逼到家长发怒才算完成。
孩子爸有洁癖我有强迫症,这样一对爸妈组合,看儿子卫生习惯哪哪都是不顺眼,脑门上写着大大的焦虑和无奈,随时随地要爆炸发飙和儿子拉开战争,虽然儿子最终在家长身份的淫威下妥协,这样的拉锯战却让家长和孩子疲惫伤神,仿佛对手之间的较量。
无力感和挫败感让我们抓狂崩溃,经常游走在人格分裂的边缘。
父母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看到《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这句话太扎心。
“赢得孩子”PK“赢了孩子”
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世界的距离。
在督促儿子卫生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怎么就从队友变成了对手?
我们家长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
“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回想赢得孩子的画面,日常中我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欢快的笑声在空中久久飘荡,孩子开心满足,对我礼貌守规,这一刻我们是队友,亲密有爱、合作共赢。
晚饭后大手牵小手一起散步遛弯时,我们叽叽喳喳分享彼此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路洒满欢快雀跃的身影。这一刻,爱和幸福在我们彼此心间流动。
赢得孩子,亲密和谐,也有方法论可供学习。
《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教育学博士,更是杰出心理学家。她在《正面管教》中提出“赢得孩子”有四点很重要: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赢得孩子”的根本,父母学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的同理心,当孩子觉得被理解、被看到、被接纳,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认同获得自尊,使孩子沦为“讨好者”。
赢了孩子,输了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沦为对手,相爱相杀较量不断,伤神费力落得两败俱伤。
赢得孩子,家长和孩子成为队友,彼此尊重,收获亲密和谐亲子关系。
赢得模式,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还可以是夫妻关系,亲人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
这简直就是一个万能公式,几乎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
赢了≠赢得
要赢得,而不要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