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例子。
若干年前,曾遇到过一位从国内顶级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小伙,已工作两三年,期间一直在兼职高考英语培训的工作,前来应聘 SAT 教师工作。我一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且操着一口标准的英音,第一印象当然相当不错。要求其备课一个月而后上岗。
没想到第一次讲课他就被学生投诉,因为过程中被学生当场发现好几处讲错。他第一次被学生投诉的时候,我还抱着理解的态度,毕竟 SAT 阅读文章的确很难。可第二投诉之后,我就觉得一定有问题,于是仔细观察,结论就是此人讲课之前根本没有认真备课,“自信”自己的英文不错,所以边看边讲……
我当然很气愤,我就是很讨厌不敬业的人。之前给了他一个月时间,却被他完全虚度。于是只好耐着性子劝他认真点,跟他说,你底子这么好,不认真其实很可惜的…… 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去重新准备一星期再来。结果呢?这次不用他给学生讲,先给我讲,讲了五分钟,我就决定只能解雇这个人了 —— 因为完全没进步。
这个曾经底子非常好的人,怎么在毕业之后没几年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其实是之前他兼职高考英语培训工作的经历造成的。
你想啊,他一个顶级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去给那些连高考英语都弄不明白的孩子讲课,真的是随便对付一下就可以了啊!真的是完全不用备课的啊!真的是边看边讲绝对不会出错的啊!真的是即便讲错了学生也完全不知道的啊!那些学生只要听他一开口感觉地道的发音就当场心里已经跪了的啊!真的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啊!于是,他被那些能力差的学生塑造了,却也完全不自知。
可现在他来教 SAT 阅读,虽然面对的还是高中生,但那文章就是很难的啊!国内顶级大学英语系毕业这个事实,本身并不能保证去考这种考试能打高分的啊!甚至,绝大多数国内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去考这种考试,若是之前没专门有效准备的话就都直接是低分的啊!而来参加 SAT 培训的那帮高中生,都是顶尖的学生啊!他们跟那些连高考英语都弄不明白的孩子们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啊!那些孩子不仅聪明,而且长期参加各种高质量的培训,所以有很强的受培训经验啊!他们有很好的学习习惯,绝对不是那种只接受灌输、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啊!他们绝对不是好对付的啊!甚至干脆就是不能接受对付的啊!
于是,他带着之前在差孩子那里养出来的所谓自信,带着被差孩子们塑造出来的随便,带着被差孩子们塑造出来的各种习惯,前来面对一批只不过是年龄小而已,可能力上却可能比他还优秀的孩子的时候,很快就招架不住了。那怎么办?回去接着兼职高考英语培训呗。
我不忍心把这种肯定令他绝望难过的结论直接告诉他,只是客客气气地将他送走。过了几年,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与他偶遇,随口问他在做什么,他说,前后换了好几个工作,倒是兼职高考英语培训从来没断过……
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行业里,是老师在塑造学生。这好像很自然,但更多的时候,曾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我,却更多的时候看到一个反过来的现象:
很多的时候,其实是那些学生在塑造老师。
人是很容易被“反向塑造”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再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卖奢侈品的、卖高档商品的、卖中档商品的、买低档商品的,各自都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不信你就观察一下。
再说“反向塑造”的一个好例子:(其实在写这本书之前反复提过)
2011 年的时候,有位刚被保送的高中生陈同学来找我,给我讲他和小伙伴们办高中生夏令营的事情。说他们几个其实赚到钱了,可因为没经验,没控制好经费,反倒花冒了…… 而后又说,这次他们想通过免费大面积提高影响力。
四年后的长安街上,陈同学坐在我的车里跟我说,那可能是他这一辈子听进去的最重要的建议,我当时告诉他:
千万不要做免费的、公益的事情。你还没到那时候。
我写书免费公开在网上,是因为我确实不需要指望它赚钱,更重要的是,我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场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费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这是关键,你可能做得并不好,但由于你是免费的、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对你客气 —— 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
反过来,你收哪怕一分钱试试?只要你出了问题就会有人骂你,甚至不出问题的时候都有人骂你。不会回避商业,该收钱就收钱,不能免费、不能公益——这是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
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难以从瘫痪状态恢复过来。而你不可能一辈子回避商业的,一旦开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为真实的世界(商业世界)全然不是你过往经历的样子。
在你做的其实很好的时候,依然被骂,这其实是好事,会让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强。
在接下的四年里,陈同学从大一到大四,每年赚一两百万人民币——哦对了,他 2015 年才本科毕业,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他的公司拿到了一大笔风险投资……也就是说,在他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时候,他的公司估值早已过亿。
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这也不应该只被肤浅地理解。
也许,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我比较不吝于使用这样的措辞罢?
远离 ____ 的人……
对于这样的措辞,这样的决绝,很多读者可能并不适应 —— 但相信我,这样的决绝,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不知道给我剩下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不知道为我消灭了多少麻烦多少无奈。
有的时候无法远离,那就要通过挣扎,时常认真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反向塑造成意外地不好的样子,哪怕有一点点倾向,都要赶紧矫正,对自己决不手软才对。
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很必要 ——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同样必要 —— 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所以更要小心,需要更多挣扎。若有可能,要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 —— 因为,地理位置很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莲花,那不是人;而人想要摆脱反向塑造,不仅不可能天然做到,而且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挣扎。人要真诚热爱自己 —— 然而,很多人其实没有这样的勇气。
今日得到
1、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免费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这是关键!由于你是免费与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对你客气 ,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
2、不会回避商业,该收钱就收钱,不能免费也不能公益——这是为了得到真实的反馈。
3、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难以从瘫痪状态恢复过来。
4、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 ——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 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 —— 因为地理位置很重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思考与行动
1、思考一下,你有没有被“反向塑造”的时候,它们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最终你有没有挣扎着爬出来?
答:有的。至少有3次挺大的“反向塑造”。
(1)第1任老公爱打麻将。他爱打麻将,公公婆婆也爱打(我们住在一起),他家里的所有亲戚都爱打。自己在这个世界里,觉得所有的节假日、周末和休息时间打麻将很正常,反而不打的人才不正常。有那么几年,他总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叫上我一起去打麻将,然后我就真是打上瘾了,瘾还不小,很可怕的。2001年1月份我主动提出了离婚,我告诉自己从此以后不要打麻将,哪怕是打着玩的也不要打(事实上,我确实做到了)。
(2)第2任老公不是太会关心人,给他买衣服时他也不爱穿(只挂在衣柜里),若不喜欢就明说,并且告诉我自己喜欢什么就好啦,但是他不会这样表达。久而久之,我就不爱给他买,也不太关心他,这样免得自己热脸贴冷屁股带来伤心。我被反向塑造了,可自己还不自知。结果是现任老公不断地在这点上面给我提意见,我自己反思之向才警觉的。
(3)独自创造做家具厂。之前是姐妹三人合作,分家后我就从门市回了工厂,管工厂一年后我女儿就给我提意见,说我罗里吧嗦了,交待一个事情要把细节说得特别清楚……和以前变化太大了。她说了之后我才警觉,确立是被工人和办公室的2个员工给反向塑造了。交待了老是做不好,做不会,就会把细节讲了又讲造成的。
2、你有没有认真筛选你的朋友、你所面对的人、你所身处的环境?身边有没有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值得你学习的人?
答:原来会刻意做一些,但最多算及格水平。这些年有刻意这么做了:(1)比如,如果不懂得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互换的人(对方容易索取,但还不自知)、不懂得合作的本质是共赢(相反就是想占便宜)、爱抱怨卖惨、有不良嗜好、不上进……我会远离这种人,甚至不惜得罪对方而让对方主动远离我。(2)在刻意选择自己身处的环境——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区别就很大,这方面我从小就做得挺好的。我从小就喜欢往同学父母是医生、工程师、老师、在国企、在设计院等等同学家里玩,和他们一起上下学,去他们家做功课;长大了我也宁愿路途远点,也要找市区的工作,而不会呆在郊区(我家这里原来是郊区),再后来要找高新区的单位工作,也不去传统行业工作。
我身边值得学习的人我举几例:(1)我邻居哥哥,大学毕业父母让他争取分配在成都,离家近,他非要申请北京的工作,读自己是搞新闻的,北京是政治文化等等的中心,更利于自己发展;(2)我老公考大学去了广州,因为那时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工作几年后(广州房管局的正式工)又去了香港企业,后来又想办法把自己弄到香港去了,在香港的投资公司从事IT工作。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