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书摞起来比人还高,花掉工资一半充电学习。
学起来,两眼放光,脑子里灵感迸发,脚下道路千万条;
做起来,双眼模糊,脑子里一团浆糊,脚下条条死胡同。
你没猜错,上面那段话,说的就是我近期的学习工作状态,也是焦虑之源。
白天,外人看来,积极向上。
深夜,面对自己,又佛又丧。
桌上烟灰缸飘出的焦糊味,老婆偶尔传出的呼噜声,瞬间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拉回现实。也提醒着我,别跑题,时间不多了。抓了抓变得有些油腻的头发,拼命回顾今天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思考过程,然后记录下来。时间日志上记录的事项逐渐增多,看起来完成了不少工作。可实际上,键盘上逐渐增多的碎发,说明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
正常来说,我写时间日志有4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写下当天发生所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步,复盘,对比早上计划清单完成情况,评估预期与结果的差异。
第三步,反思,分析当前结果背后的原因(假设)。回顾、思考、分析,事件发生前后的思考过程,思考方式,思考结果是不是有问题。比如,之前是不是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次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换了个场景,又栽在同一个问题上。
第四步,优化,根据自己的思考,改进下一步计划,调整明日待办清单。写清单的原则是: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倒推当下结果对未来的促进作用和关联性,排列优先级。
简单说,就是:
第一,今天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
第二,整个过程中,我是怎么想的,当时的情绪怎样,事件的结果如何;
第三,找出一两件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事,去重点梳理、总结、反思;
第四,根据本周计划+未完成清单,重新调整明天的待办清单,甚至推倒重来。
看起来,是不是挺唬人?
确实有点。不管怎么说,这习惯算是持续近800天了。(小小鼓励一下自己,微笑脸)
按照上面的描述,一番折腾下来,几乎每天花费至少60~90分钟。上下班通勤大约3小时的我,一不小心就会折腾到凌晨一两点。
然鹅,我绝对不会告诉你的是:有时候,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任务,哪怕一堆要命的事情排队等着处理,也迟迟不动笔。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当天产出少,很快就能谢完;另一种是懒,懒得思考时间是不是真的够用,是不是有什么情况没有想到。大脑里会自动跳出一个声音会对我说:“不着急,先休息放松,调整一下。然后,专注地写。这样会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