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6)曾启杰
阅读《乡土中国》一书后,我认为作者所述的某些乡土特性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是广义上来说,中国人还是一群离不开乡土的人。许多当代文化现象的根源都来自对乡土的执念。
中国人离不开乡土最直接的表现是每年声势浩大的春运。诚然,在现代社会中,家乡的特产随时可以网购,亲人之间也可以视频通话。在中国人心中,每年混得再不好,至少也要回家乡。熟悉一年的邻居也远不如阔别已久的亲人。于是出现了世界上最壮观的人类迁徙活动。无论何种交通方式,归乡的人都如同虔诚的信徒,回家如同朝圣。因为在外漂泊的每一刻,家乡的精神联结未曾中断。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因此,乡土社会里的人们彼此特别熟悉。但是,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相比,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经济基础,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其实早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文化基础。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播种、耕田都要依靠土地。所有的农业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栽培。同时也说明了土地对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的取消是大势所趋,血缘关系社会中将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全的地缘关系社会。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而当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这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