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河边之家》这首歌,是《纪实72小时》的主题曲。从前奏开始,就有来来往往的人诉说自己对于梦想,对于人生的感悟。
有人说:
我当初是为了梦想而来的,
虽说没有实现或者没有能力去实现,
但是说我觉得只要留在这里,
我就觉得这里挺开心的,
有人说:
也想走远一点,
但是现在要满足家里父母的期望,
就是先要稳定下来,
现实这个牢笼,
是可以冲破的,
反正说实话我自己没这个勇气吧,
还有人说:
你想想,如果说你20岁的时候,
过着40岁的生活,
那等你老了再去做这些梦吗?
那才叫荒诞,
更令我印象深刻地是个女孩的声音:
我还真没有什么梦想,
时间长了吧,还梦想,
有点不可思议了呢!
每次我听这首歌,女孩的话语总能触动我的心灵,我们的梦想,是怎么样在不知不觉间变得不可思议了呢?记得我小时候第一个梦想是当个音乐家,那个时候我才七八岁,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的晚上,爸爸把我搂到怀里,温柔地问我:长大想当什么?我说: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爸爸接下来的话语直接粉碎了我的音乐家梦想,他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梦想。我当时的心情糟透了,要知道我多么喜欢音乐,我能唱出老师教的每首儿歌的歌谱,不仅仅是歌词。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里买了电脑,我最喜欢的光盘是《震撼》而不是《唐老鸭与米老鼠》,因为里面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名曲,它太好听了,好听到我一放入光盘,就会跳到床上跟着乐曲挥舞手臂,闭上眼睛,站在高处,以为自己真的是个指挥家,那种幸福的感觉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我当时最喜欢的是舒伯特的《摇篮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初中时期,我酝酿了一段时间的警察梦想,幻想着自己成为国际刑警,机智勇敢地与歹徒周旋,救人质于水火之间。偶尔也幻想着自己成为宇宙警察,改了发色和面目隐藏在地球上,在特殊的任务中成为英雄。事实说明,这些不切实际地幻想都是拜科幻电影所赐,我这九十斤的小身板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从高中时期开始,一直到博士阶段的美梦是科学家。这段时间开始正儿八经地做梦,一本正经地做实验。我的青葱岁月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可以说实验结果控制我的情绪。实验结果好,我为之喜,一时间觉得自己前程似锦,很快就能有突破性进展;实验结果不好时,我为之悲,为之急,深切地怀疑自己的脑袋是不是需要开个光,就这基本材料怎么做科研。科学的梦想是我追求最久的,也是给我挫折感最多的梦想,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因为我同时见过科学的美和科学家的美,就像蛹化成蝶,飞过长长的人生走廊,最后展示的是五彩缤纷的翅膀,两者从审美上来说是一样的,都是有趣而迷人的。我今年31岁,这个梦想还在继续,如今我不在纠结于结果,也许这辈子我都无法羽化成蝶,但至少是个坚持自我的虫子。
人生终是一场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要有成为沙砾里珍珠的勇气,也要释怀平淡的生活以及平凡的自我。30岁以后的梦想,不需要多么崇高,是需要我们抛开世俗的压力,责任的角色,独立思考得到答案。30岁以后,梦想不应该再被世俗绑架,成为社会评价体系与别人眼里优秀的个体,不应该是我们的一生所求,那样的梦想到底是“我的梦想”还是“社会的梦想”。30岁以后,梦想可以是成为一位优秀的母亲;可以是成为一位烘焙高手;可以是旅游达人;还可以是持续写作……总之,要忠于自己,有点追求。
只要我们在独立思考,认真地品味人生,怀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管多少岁,人总能有点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