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攻战计第四计。这一句在书中的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这句话的意思是逼迫敌人的时候不要逼迫的太紧,也不要不去逼迫,紧跟着敌人,等敌人的斗志消散的时候在进攻。在现实用计的时候则是利用某些条件时第人放松警惕,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在进行突然的进攻。
这一计策的名字没有详细的出处,但是这一计策的思想源于《老子》和《鬼谷子》。在《鬼谷子》中有一句是:“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这一计策知名的例子就是三国中的七擒孟获,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在出征讨伐魏国之前怕南方蛮夷之人兴风作浪,于是就决定先平定蛮夷之地再讨伐魏国。在平定蛮夷之时曾七次捉住蛮夷之地的首领孟获,并放了这位首领七次,在这几次一抓一放之间,蛮夷之地的兵力减少了不说,还导致军心涣散,没法再打了。
春秋时期的郑武公也用了这个计策。当时郑武公想要攻打临近的胡国,但是胡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兵力强盛,于是郑武公就以和亲的名义先和胡国拉近了关系,同时让自己的女儿引诱胡国国君沉迷于酒色。为了让胡国国君更加的相信自己,他在上朝的时候提出要攻打临近的小国。大夫关其思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提出先灭了胡国,郑武公一听假装非常的生气,他让自己手下的人认为灭了胡国,自己的女儿就守寡了,并且杀掉了关其思。胡国的国君一听郑武公这么的讲究,就彻底的放下心了。于是胡国国君就更加的沉迷于酒色了。
两晋时期,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晋朝将军石勒一听说这件事便开始思考。因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王浚对抗,于是便让手下带大量的金银珠宝前去假意的投诚,当时王浚的手下有一个叫游統的人想要谋反,当游統投靠石勒的时候石勒将其杀死,将其首级献给了王浚,王浚一看高兴坏了。经过这两件事之后,王浚更加的信任石勒了。又一次机会来了,当时幽州发生了水灾,而王浚却一如往日横征暴敛,民怨很大,这个时候石勒带兵向幽州出发。当王浚听说石勒带兵来的时候很高兴,就以为石勒要拥立自己做皇帝。当自己被擒获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中了石勒的欲擒故纵之计。